不嗔(漢語辭彙)

不嗔(漢語辭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不嗔是一個漢語辭彙,讀音為bu chēn,佛教指“貪、嗔、痴、愛、惡”五毒之一。又作嗔怒、嗔恚等,指因憤怒產生對人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嗔
  • 拼音:bu chēn
  • 出處:漢《說文解字
  • 性質:漢語辭彙
基本詞義,康熙字典,說文解字,哲學辭彙,道家,佛教,

基本詞義

◎ 嗔 chēn
〈形〉
(1) (形聲。從口,真聲。本義:盛大。同“闐”) 同“闐”。盛大 [grand]
嗔,盛氣也。從口,真聲。——《說文》
盛氣顛(嗔)實。——《禮記·玉藻》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字部】嗔 ·康熙筆畫:13 ·部外筆畫:10
【廣韻】徒年切【集韻】【韻會】【正韻】亭年切,音田。【說文】盛氣也。【玉篇】聲也。引《詩》振旅嗔嗔。○按今《詩·小雅》本作闐闐
又【廣韻】昌眞切【集韻】【韻會】【正韻】稱人切,音䐜。【廣韻】本作瞋,怒也。【集韻】本作謓,亦作㥲。【韻會】嗔本音田,至唐聲尚如此,今俗則以為瞋嫌字矣。

說文解字

漢《說文解字
【卷二】【口部】嗔
盛氣也。從口眞聲。《詩》曰:“振旅嗔嗔。”待年切
盛氣也。門部曰。闐,盛皃。聲義與此同。今毛詩振旅闐闐。許所據作嗔嗔。玉藻。盛氣顚實。注云。顚讀為闐。盛身中之氣使之闐滿。孟子。塡然之。是則聲同得相假借也。古音陳。今俗以為謓恚字。從口。眞聲。待年切。十二部。詩曰。振旅嗔嗔。小雅。

哲學辭彙

道家

道家認為沒有所謂煩惱,也無所謂痛苦,所謂煩惱痛苦不過庸人自擾的束縛罷了,人之所以有煩惱、痛苦以及去除煩惱的心意是因為人不清靜。道家清靜無為不爭之心:所謂清淨,像秋水,博大但平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起波瀾。但不是像沙漠一片荒涼死寂。所謂無為,像庖丁解牛,順著紋理因勢利導,幾下搞定,刀刃不傷。但不是天上掉餡餅等著牛自動解體變成牛肉,保持無所有,無所無的無心不爭之心。得之不喜,失之不愁,就沒有所謂千苦萬毒之說。

佛教

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卻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對佛教修行所言是這樣,如果是對他人或社會而言,則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會發生爭鬥,或導致互相殘殺,輕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使整個國家陷入災難,因而《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說,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