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即不離

不即不離

不即不離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bù jí bù lí,意思是指對別人的關係或態度有距離,既不太親近,又不太疏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即不離
  • 出處:《圓覺經
  • 拼音:bù jí bù lí
  • 解釋:指對別人的關係或態度有距離
解釋,出處,用法,詞語辨析,

解釋

釋 義 即:接近,靠近;離:疏遠,離開。指對別人的關係或態度有距離,既不太親近,又不太疏遠。

出處

圓覺經》卷上:“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用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形容對人的態度
成語示例
劉本人打著保境安民的旗號,隱隱地以湖北的政治中心自命,對於南北兩方都採取著~的態度。(郭沫若《革命春秋·北伐途次》)

詞語辨析

近義詞 :不冷不熱、貌合神離、若即若離
反義詞寸步不離、水乳交融、親如骨肉
豆蔻即相思,須臾是一小會兒,痴痴的數著豆蔻,是為了珍惜剩下的不多的時間,懷念兩人在一起的時光,可是這種時光又是朦朧恍惚的,看似若即若離,實際上就像霧一樣,在那裡面始終無法擺脫——不即不離、不離不棄。
《徐霞客遊記》卷三:“急賈餘勇穿其中,則其隙不即不離,僅容側身而進。”指物體若分若合。《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夫妻之間……處得來天然合拍,不即不離。”指的是人際關係既不親熱也不疏遠。按“不即不離”出於《圓覺經》卷上:“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不即不離”猶言不一不異,“即”謂融合,“離”謂分別。“圓覺”是真性,“眾生”是妄相,當然是有分別的,所謂“不即”;然而歸根結蒂,妄相亦是真性的顯現,二者是融合的,所謂“不離”。猶如波不就是水,但也離不了水。佛家好用否定式的表達方式,除此之外,還可舉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去不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