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恪松

王恪松

男,1955年6月出生,教授,碩士生導師,祖籍開封。1978年12月畢業於河南大學美術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大學賈又福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現在鄭州輕工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王恪松工作室,從事中國山水畫理論與實踐的科研、教學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恪松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南開封
  • 出生日期:1955年6月
  • 職業:教授,碩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河南大學美術系
  • 主要成就:CN學術刊物發表本學術論文30餘篇
    06年河南教育學院科研突出貢獻獎
  • 代表作品:《中外美術欣賞》《不即不離筆出己意》《來也天然去也天然》
個人簡介,科研成果,作品市值,代表作品,媒體報導,

個人簡介

男,1955年6月出生,教授,祖籍開封。1978年12月畢業於河南大學美術系。1982年12月至2007年3月在河南教育學院任教。2007年4月至今在鄭州輕工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任教。1998年7月於中央美術學院史論系,尹吉男教授主持的“中國當代美術批評與創作研修班”修滿碩士研究生課程;於中國畫系,賈又福教授山水畫工作室研習山水畫。2004年6月,參加了由中央美術學院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共同舉辦的《全國高等院校美術教育研修班》,結業。2005年於中國藝術研究院賈又福工作室作訪問學者。主要講授:《中國山水畫》課程及理論研究。研究方向:中國山水畫創作與繪畫理論。
王恪松

科研成果

論文
30餘篇(全為獨著)。
1、《嵩山寫生啟示錄》發表在《美術研究》2000年2期;
2008年1月王恪松教授嵩山寫生2008年1月王恪松教授嵩山寫生
2、《來也天然去也天然》發表在《美術觀察》1999年4期;
3、《不即不離筆出己意》發表在《美術觀察》2001年1期;
4、《中國山水畫現代風格轉折中的四位巨星》發表在《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2期等有7篇發表在國核心心學術期刊。
著作
1、《中外美術欣賞》(獨著,22萬字);
2、《藝術概論》(主編,合著,本人撰寫6.4萬字);《大學書法》(參編,本人撰寫3萬字);
3、《實用書法教程》(參編,本人撰寫5萬字)。
科研項目
先後主持、參加完成了省級科技攻關項目5個,廳級科研項目12個。2000年主持的省級科技攻關項目《礦物顏料提煉及在中國畫中的運用》(項目編號:001130408;鑑定證書號:豫科鑒委字[2000]第484號),於2002年5月獲河南省人民政府頒發的“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證書號:2001-J-225-R01/05。該項目研製的“嵩山礦物顏料”於2000年由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壁畫系分別收藏。在研省級項目:《河南地理環境與山水畫的相關性》,項目標編號:0624480006;廳級項目:朱仙鎮木版年畫的材料與風格探賾,項目編號:200550699002。
野外寫生野外寫生
獲獎
2001年被河南教育學院評為“優秀教師”;2003年被河南教育學院評為“優秀教師”;2001—2002年三次被河南教育學院評為“最受學員歡迎的教師”;1998—2004年三次被河南教育學院評為“科研先進工作者”;2004年榮獲河南教育學院建院以來首次“優秀教學獎”。2006年榮獲河南教育學院“科研突出貢獻獎”。

作品市值

王恪松先生的作品每平尺潤格費6000-10000元

代表作品

請欣賞:

媒體報導

王恪松:山水壯闊 一筆三象
記者 孔瑞敏
“一個畫家要對自己鐘愛的繪畫藝術負責,以虔誠之心、精益求精地去創作。不拒絕市場,對得起市場,至少讓藏家買了畫後有升值的空間,而不是壓箱底。”在一家咖啡館裡,談起自己的繪畫創作,王恪松道出了他對繪畫藝術的珍愛和敬畏以及對藏家的尊重。
王恪松1978年畢業於河南大學美術系,在那個特殊的年月里,學畫是非常奢侈的事情,但他始終保持對繪畫的鐘愛。1998年他又到中央美術學院深造,學習中國畫史論。2005年他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賈又福工作室做訪問學者,拜師學藝,系統接受賈又福教學體系訓練。賈先生的言傳身教,如醍醐灌頂,使他終生受益。他長期從事中國山水畫創作與理論的科研、教學工作,先後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本專業學術論文30餘篇;出版著作10餘部;主持、參加完成省、部級科技攻關課題10多項。
在繪畫創作上,他注重學習前賢和寫生,在賈又福畫學思想開啟下,承接傳統文脈,到大自然中尋覓繪畫要訣,以綜合學科知識探求獨具個性的繪畫語言。他提出並實踐“一筆三象”的創作理念,其作品風格大氣,以草書入畫,彰顯行放不羈的精神品格。
師古人 師自然
在我國傳統山水畫發展史上,宋元時期是發展的巔峰。宋代山水畫注重眼見的真實,追求崇高境界和陽剛之美,表現中華山水雄渾博大。而到了元代,趙孟頫提出“書畫本來同”的口號,以書法入畫,繪畫的人文氣質更為濃烈,講究筆墨之間的書寫性和筆墨情趣,同時並沒有失落筆墨與物象之間的相關性,如倪瓚“一河兩岸三五棵枯樹”的繪畫範式,在意境上追求不食人間煙火、寧靜清高的逸趣妙味。到了明清時期,繪畫在筆墨之間討生活,更加注重筆墨情趣,但是也遠離了大自然的生機,有些失落。
20世紀李可染將現代的繪畫技法融入中國山水畫,並從傳統繪畫中汲取營養,創立了自己的山水模式。李可染的弟子賈又福,在李可染的藝術道路上又向前走了一大步,推開了21世紀繪畫藝術的大門。他提出“以石觀化”的藝術理論,將哲學觀念和體悟融入到繪畫中,使中國山水畫風格呈現出嶄新的面貌。
1998年王恪松在中央美術學院深造時,從繪畫史上認識了賈又福,便心嚮往之。在師承古人的態度和實踐上,二者一脈相承。
王恪松以問學態度、敬畏之心臨摹范寬,在筆端摩挲物象的真實感;臨摹龔賢揣摩其筆淨墨清的創作風格;臨摹石濤,與其恣意奔放揮灑自如的氣質神交。王恪松學習古人的態度一絲不苟,甚至廢寢忘食。
他師從前賢的謙卑恭敬之態,使他對前賢的技法、理念融匯貫通,並在日積月累的創作中形成自己的繪畫風格。在當今的畫壇,能如此一絲不苟對待前賢的學者並不多,我想這主要源於他研究史論,與古為鄰,自有一番惺惺相惜。
如果說前賢給予王恪松的是技法和道理,而自然給予他的則是靈感。王恪松十幾年來以嵩山為創作範本,到大自然中練眼、練手,從嵩山山水風物,人文地理中汲取營養。嵩山的石頭已經有5億年的歷史,置身其中,大自然的雄渾博大,歷盡滄桑與人生的渺小短暫形成巨大對比和強烈的心靈震撼,而訴諸筆墨自然蒼勁老辣。他創作了百幅八尺山水畫,描述大千妙相和波瀾壯闊,也展現了他在山水畫創作上的藝術修為。
草書入畫 一筆三象
中國繪畫注重表達個人情感,既有物象的以型寫神,也有以神賦型,正如王恪松所主張的以草書入畫。
草書以其靈動和恣意奔放的體態被被喻為中國書畫史皇冠上的明珠,大自然中山石紋理的飛動有草書之美,雲中山石飄渺忽現有草書神龍見首不見尾之美。草書入畫的理念也是王恪松藝術心性和藝術精神的體現,他喜愛草書的靈動和激情,也更能表達他對社會人生的體悟。
只輕輕一點一按一提,筆墨和宣紙之間,畫者會呈現怎樣的藝術樣式呢?王恪松認為一筆可作三象。即畫者一筆寫過後呈給客群的視覺之象、視覺之象在客群的心理上所產生的心靈之象及由視覺之象、心靈之象體悟出的哲思之象。
畫者以點、線、面、色等言語賦物象以生命,傳達大千世界的自然之狀,同時又映現畫者對它們的情感,作品的表現力、感染力,為視覺之象增添了意味,使作品走向審美,也不知不覺地變化了人(畫者和客群)的氣質,引起客群心靈的共鳴,提高了人生境界。即所謂視覺之象。
山水畫者以筆墨塑物造象時,一筆喚起的心靈之象通過起伏、流動,曲直、乾濕亦或輕重堅柔、光潤滯澀、枯硬軟柔的蹤跡,傳達出人的心靈的焦灼、暢達、甜美、苦澀等情感意緒。筆淨心空、筆凝心重,是畫者通過想像和概括出來的創造性的心靈之象。
畫者的心理思維活動要洞悉和感受大自然的脈搏,與大自然同呼吸共命運,就會在作品中賦大自然以新的生命力,使客群在充滿生機與活力的作品前聯想到人生的哲理。山水畫筆墨不僅以視覺之象折服客群,以心靈之象與客群產生心靈感應,更注重以哲思之象開啟客群的睿智。
在哲思追求上,王恪松主張充實為美、兩極中用和象外傳思。即山水畫以自然物象的真實樣式來折射客觀現實的某些道理,同時山水畫注重筆墨經營,講究用墨及留白,有與無、黑與白、枯與潤、輕與重、乾與濕等,在相反相成的兩極藝術規律語境下執其兩極而用中,“計白當黑,知白守黑”。以兩極相反相成的哲學思維,逆向而求,大限度地向兩極拓展延伸。同時,又強調兩極的相依、相佐、相生、“兼德”而至,“並育不害”的高度統一。
山水畫筆墨的象外傳思是畫者真實的情感,一點一畫均是畫者心中的思想產物,只有真實的自我思想情感,才可能以景象為載體來傳達心中之意、象外之思。不論是景中生情,還是情中生景,兩者都是畫者藉助客觀之景,來抒發主觀之情思的一種表達方式。
◆畫家簡介:
王恪松,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大學賈又福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1978年河南大學美術系畢業。1998年於中央美術學院史論系修滿碩士研究生課程,在中國畫系賈又福山水畫工作室學習山水畫。2005年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賈又福工作室做訪問學者。先後在CN學術刊物上發表本專業學術論文30餘篇;出版著作10餘部;主持、參加完成了省、部級科技攻關課題10多項。山水畫作品多次參加著名學術展。現鄭州輕工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王恪松工作室,從事中國山水畫創作與理論的科研、教學工作。
他承續古人未了之思緒,開創今日繪事新生機,實現筆墨走向“新生”的轉化。“一筆三象”是嶄新的時代與精神必然造就嶄新的筆墨言語的切入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