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性別女性主義

不分性別女性主義

不分性別女性主義,又譯性別女性主義,在西方是最新、最前沿的女權主義思想,目前中國對其研究很少,屬於最新研究領域。

十八世紀歐洲女性者因為新資產階級男人反抗君權的啟發而開始質疑男權的神聖性。自由主義崇尚理性,主張

人之為人是因為具有推理能力,而非因徒具人之形體,所有人在接受教育以後都具備同等的理性,故應平等對

待。而且強調人性不分性別,女人亦具有理性思辯能力,男女不平等是習俗以及兩性差別教育造成的,為了消弭

人為不平等,應給予女性同質的教育;同時由於在興趣、才能方面個人差異遠大於性別差異,女性應有充分和平

等的機會作選擇,以便人盡其才,為社會提供更充沛的人力資源,提高競爭力,此外,法律應不分性別,男女一

視同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分性別女性主義
  • 又名:性別女性主義
理論背景,理論要點,影響,

理論背景

隨著女權主義的不斷發展壯大,女權主義受到的關注也越來越多。有人了解,有人參與,更有人反對、仇恨女權主義,有的人對女權主義有各種各樣的誤解。在公眾對女權主義思想的誤解中,有一種是這樣的:為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女性主義者,人們必須起碼是女人,且最好要不喜歡男人,並對男人感到厭惡、甚至憎‘限,視男人為“敵人”。隨著過去由純婦女組成的覺悟提高群體逐漸解散,男女混合的群體四處蜂擁而起,許多婦女確信,關鍵不是具體的男人有問題,有問題的是社會,是男權社會。這是一個陷入這種社會中的男人和女人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它為不分性別的女性主義提供部分的應驗。
不分性別女性主義早在第二次浪潮運動時已經產生。為了壯大女權主義的力量,哈丁曾經說過不能以是不是男人為條件來決定這個人是不是女權主義者。如果是這樣,那么女權主義者就拒絕了那些想加盟女權主義的男人。正如馬克思主義者不一定要由家庭出身來決定一樣,女權主義者也不應該以肉體性別來決定。某些資本家通過學習和戰鬥可以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男性也可以通過學習女權主義的理論和參與女權主義的運動而成為女權主義者。1986年哈里·布羅德撰寫的《支持女權主義的男人運動:博愛、自由、平等》奏響了不分性別女性主義的樂章。以後,傑克·卡梅爾和羅伯特·布賴等人分別撰寫不同的文章,闡發對不分性別的女權主義的觀點。

理論要點

“男人如何參與女性主義?”布羅德認為法國革命的“自由、平等、博愛”口號中的順序不是偶然排列,而是蘊涵著概念方案的。資產階級首先解決自由的問題,只有獲得自由後才可能實現平等的社會,在平等社會中,人們開始產生所有男人皆兄弟的博愛之情。這個口號把婦女給遺漏掉了,所以資產階級革命在實踐中排除了或者限制了婦女的參與,也沒有對男權社會進行革命。男權社會的特徵就是男人統治、男人認同、以男人為中心。男人統治就是說在這種社會中存在巨大的權力分化,導致男人占有大部分的經濟財富、比婦女行使更多的政治權力和文化權威。男人認同就是強調凡是被認為是好的、令人嚮往的、受偏愛的和規範的文化觀念都與男人相關聯。男人是自我,女人是他者;男人強大,女人弱小;男人是理性的,女人是情感的。最後,以男人為中心就是說在這種社會受到集中注意的是男人和男人的所作所為,即從事體育活動、發動戰爭股票投資等等。男權社會的後果就是女人受到男人的剝削,即使某些婦女在男權社會中表現得極為出色,但是這樣的婦女是例外而不是規則。因此,女權主義想推翻男權社會的思想也是合理的。
布羅德是一個贊成女性主義思想的人,他在《博愛、平等、自由》一文中把“自由、平等、博愛”的順序顛倒過來,優先考慮男人之間的博愛,把它作為一個指導原則來支持女權主義的事業。男人不是敵人,他們也想結束性別歧視的制度,但是男權制僅憑他是男人就授予了他們某些好處,他們無法在男女混合的群體中坦白承認自己得到了好處。因此,男人反對男權社會的方式與女人的方式會有所不同。他把“博愛”定義為讓男人一起來懺悔的健康的紐帶。男人不是天生為惡的傢伙,他們以及他們的男子氣概特徵也同樣是被傷害婦女之男權剝削社會所扭曲的產物,男人能夠實現女性主義者所提議的社會變革。所以,男人儘管缺少婦女所體驗過的個人經驗,但他們也可以成為女權主義者。儘管男人沒有體驗過那些自己不想要的胎兒在體內生長所導致的創傷,但他們能夠對限制婦女生殖自由的法律體系進行改革。女權主義的“個人的東西就是政治的東西”口號大有問題,政治是公共的,強調立場而不是死扣個人體驗。不能把政治還原為生物,由生物來決定政治,更不能用新的性別歧視代替舊的性別歧視。

影響

不分性別女性主義是女性主義的另類聲音,為女性主義的發展開闢新的方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