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傳

見於《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常因病邪輕微,或正氣充盛,而使疾病沒有尋經傳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傳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出處:《傷寒論》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外感傷寒,正氣充足、邪勢輕微時,可不向里傳變;或病程不論長短,主證主脈不變者,是病邪仍在一經,均稱不傳。

解讀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外感病沿著一定的規律發展演變,從一經的證候發展為另一經的證候的過程,叫做傳變,若外邪只留於某一經(太陽經),即為不傳,不傳有二,一是不傳而遂自愈,二是不傳而猶或不解。具體到太陽病的傳與不傳,《傷寒論》第四條:“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若脈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第五條:“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即是說若脈靜,同時陽明、少陽證不見者是未傳。脈靜指脈平靜緩和。若脈數急,躁煩,為欲傳陽明。脈數急欲吐為欲傳少陽。脈數急是與脈靜相對而言,躁煩代表邪已化熱化燥。欲吐,為膽火犯胃,胃氣上逆。總之,傳與不傳,臨床主要是依據脈證的變化。

中醫套用

1、疾病傳與不傳的病因分析
疾病之傳變與否,取決於病邪(致病因素)的微甚,正氣(體質及抗病能力等)的盛衰,治療得當與否,以及護理是否適宜,患者有無宿疾等等。如患者正氣較旺,病邪輕微,雖得表病,亦不內傳。故曰“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2、不傳而遂自愈
張隱庵云:“傷寒言邪,太陽言正,脈若靜者,太陽正氣自和,故為不傳。”太陽主表,統攝營衛,雖罹邪襲,也未發病,良有以也。一則尤在涇云:“邪微者,不能撓乎正。”一則邪盛正也盛,正氣旋即御邪於外,雖有病理變化,但證候反應極微,脈仍靜如常,不久邪怯而自愈。誠如吳又可之喻,“三人冒霧早行,空腹者死,飲酒者病,飽食者不病。”
3、不傳而猶或不解
言表證仍在未傳他經。喻昌云:“脈靜者,邪在本經,且不能遍,故不傳經。”沈芊綠云:“脈靜者,太陽傷寒脈浮緊,仍是浮緊之脈,未嘗他變也,故病仍在太陽。”或曰太陽中風也可也。但也有謂“傷寒”言受邪之辭,非專言寒邪。徐靈胎雲“指熱傳於表”,即有風熱表證之意。為此,理解該條重在掌握仲景示人以活法,不為某一見解所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