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龍門橋是四川省地名,因此地想一條龍,有三道橋在此橋在下面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龍門橋
- 羅馬字母拼寫:Xiàlóngmén Qiáo
- 所屬省份:四川省
- 國家:中國
下龍門橋是四川省地名,因此地想一條龍,有三道橋在此橋在下面而得名。
下龍門橋是四川省地名,因此地想一條龍,有三道橋在此橋在下面而得名。地名含義因為這裡有一條龍在橋下面,故名為下龍門橋。歷史沿革該地名現已不再使用。...
龍門大橋(Longmen Bridge),是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境內跨海通道,位於茅尾海(龍門海峽)出海口,是《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2030 年)》丹東—東興公路(國道G228)廣西濱海公路主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廣西首座千米級跨海懸索橋和最長跨海大橋。龍門大橋於2020年8月31日動工興建;於2024年1月8日完成主航道...
龍門大橋(Longmen Bridge),是中國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境內的公路橋樑,位於西林河之上,為廣東省道S353線惠州段組成部分。龍門大橋於2021年12月14日開工建設;於2024年12月28日竣工通車。龍門大橋西起戴屋村黃姜派、東至龍門工業園,線路全長610米;橋面為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主幹路,設計速度60千米/小時;...
龍門峽距巫山縣城約3公里,是大寧河上第一峽,也是巫山小三峽之一。 入峽後,但見兩岸山峰對峙,形勢甚為險要,因此有人說它“不是夔門,勝似夔門”。還有一座橫跨兩岸的龍門大橋,橋長184米,使峽口更像一個龍門。龍門高25米、寬20.4米、厚11.6米,為峭壁山道上一半月形天然石門,十分壯觀。龍門峽峽谷的東岸...
龍門大橋是連線龍門東西兩山的重要通道,是溝通洛陽至豫西南各地交通的一座大型橋樑。概況 洛陽龍門大橋全長303.8米,兩岸引道長1309米,橋面車道淨寬10米,兩側人行道寬各1.5米。龍門橋跨越伊河,處於龍門石窟遊覽點入口位置上。跨徑為60+90+60(m)的石拱橋,橋寬12.6m,拱矢度1/8,主拱圈為等截面懸鏈線,拱圈...
小龍門是位於中國山西省陽高縣的一個自然景觀景點,距離市區約60公里。它位於冊田水庫生態旅遊風景區下游五公里處,屬於陽高縣境內。小龍門的名稱來源於清代道光十年(1831年)黎中輔纂修的《大同縣誌》卷一中所載的《小龍門圖》,圖中描繪了山勢險峻、水流飛瀉的壯觀景象。小龍門包括有洪門寺和龍門橋。洪門寺位於...
青龍門大橋是世界級跨海連島工程寧波舟山港六橫公路大橋二期關鍵控制性工程,雙主跨756米橫越青龍門水道,連線佛渡島和梅山島兩座島嶼。大橋採用半漂浮體系設計,主塔為鑽石構型塔,三塔高度均為249米。橋樑設計 青龍門大橋是中國浙江省規劃修建的一座高速公路斜拉橋,跨越青龍門水道,連線舟山市普陀區的佛渡島與寧波...
河水收束。居人解銘等,鑿石中流,上為橋樑,下穿山洞,而水從橋下三個洞口湧出,有萬馬奔騰之勢。當明朝嘉靖十年間,巡撫(官名,當明清兩代為一省的行政首長)侯,題曰“小龍門”。其含義就是說,這裡的形勢,好像古代大禹王所鑿的龍門,即所謂“禹門三激浪、平地一聲雷”。因而此橋也就名為龍門橋了。
上龍門橋 上龍門橋是四川省地名,因此橋在上龍門橋上面而得名。地名含義 因為橋在橋上面,故名為上龍門橋。歷史沿革 該地名現已不再使用。
龍門橋是位於宜昌市夷陵區黃花鄉黃花村的橋樑,清代橋樑。單孔石拱橋,長20.50米,寬7.2米,淨跨9.4米,高8.5米,拱頂至橋面厚2米,由人工鑿制的長方形灰石砌築而成。橋拱中部嵌有雙劍八卦圖,橋南北兩面的券臉石處雕飾有龍頭龍門等圖案,並刻有對聯“鹹池地德□□”,“□善橋動眾濟”。該橋在選址、...
巫山龍門橋位於重慶市巫山縣的巫山小三峽入口處,是中國第一座採用無平衡重轉體法施工的拱橋。簡介 主橋為1孔122m鋼筋混凝土箱形拱,全長197m。橋面淨寬:淨7 2x2(m)人行道。右岸半跨是全寬一次預製,轉體箱重4240kN。左岸半跨分成單箱分別在上、下游預製,不對稱轉體到對稱轉體再合攏,轉體箱重2120kN。於1987...
龍門大橋位於中國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三江片區上饒大道西側、志敏大道北側。龍門大橋起點位於上饒市濱江西路北約340米處,自北向南布線,依次跨越濱江西路、信江、三江西大道、江南路、志敏大道,終端位於志敏大道南約290米處,其中高架橋部分長度1730米,兩側引道長度80米。主橋標準段寬度為38.0米,路線總長約1.89千米...
龍門河大橋是濰坊市公路勘察設計院設計的大橋。龍門河大橋 1966年因興修嵩山水庫公路改線而修建。1996年仲臨公路拓寬改建時,在原橋下游新建一橋。該橋由濰坊市公路勘察設計院設計,省交通公路部門投資,省公路工程總公司濰坊分公司投標承建。大橋共6孔,每孔跨徑30米,橋長185.4米,橋高9.8米,橋面全寬10米,...
龍門大橋是貫穿桂林城市東西,連線臨桂新區與高新七星區的重要交通幹線。龍門大橋新建工程主線道路全長1712.645米,其中主橋長236米,引橋長484米。主橋斷面寬38.5米,行車道為雙向6車道,主線設計時速為60km/h,通航標準為Ⅵ級,最高通航水位145.359m,通航淨空8.8m,淨寬82m,主線橋樑按百年一遇洪水頻率設計。...
龍門橋位於重慶市涪陵區藺市鎮西梨香溪河口,是藺市到新妙的必經之路,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其由南川人陳永恩主持設計施工,民間募捐集資修建。龍門橋為縱聯式三孔實肩平面石拱橋,全長174米、總寬8.7米、高27米,單孔跨徑26.9米,拱高14.8米。據橋碑碑文記載,龍門橋耗資10萬餘串錢,歷時13年才修建...
龍門內橋 龍門內橋,以該橋的所在位置命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位於龍門裡面,故名。歷史沿革 建於1949年前,因2000年建設棉花灘水電站時被水淹沒,現已不存在。
禹跡龍門橋位於今石橋鄉仙江村側,是橫跨鐘水兩岸的天然大石橋,舊題“禹跡龍門”,為嘉禾八景之一。該橋東西向,中通一一孔,可通帆船。傳說仙人用神鞭趕來兩座石山,橫截鐘水,水阻不流,仙人用腳踢開一孔,呈上尖下寬三角形,水方暢流。橋兩端各有一對石獅俯視,兩側為石欄桿,浮雕名人古畫。西端建有...
巫山新龍門大橋位於小三峽景區龍門峽入口,距老龍門大橋下游90米處,橫跨大寧河,是省道“渝巴路”巫山段橫跨大寧河的控制性工程。歷史沿革 橋樑開工於2007年4月,竣工於2009年4月,2010年1月30日正式通車,總投資近7000萬。該橋建設單位是重慶市交通委員會,施工單位為四川公路與橋樑建設集團,監理單位為重慶育才...
草堰龍門橋 草堰龍門橋,又稱大洋橋,位於大豐市草堰鎮。民國二十五年,邑人錢應昌等集資興建,由日本著名工匠山田佐子設計。鹽城旅遊景點 草堰龍門橋
龍門橋是一道乾濕分界線,站在橋上向下看,水流湍湍,龍隱蜿蜒谷中,一種“青山解融空中事,池水能清物外心”的意境油然而生,引起無數的感慨與遐想的顫動。於是,一種感覺、一種誘惑以及濃厚的遊興便產生於追尋山的迷人魅力之中;向上看,一道乾谷直達山峰腳下,雲夢山、馬鞍山左右夾峙,這是二期工程抵達百里荒...
龍門大橋 龍門大橋位於小三峽龍門峽峽口,在三峽水庫最終蓄水後,老龍門大橋主拱圈有三分之二以上部位被淹沒,橋下淨空不能滿足通航要求,因此拆舊橋建新橋。新龍門大橋與巫山長江公路大橋形成姊妹橋,遙相呼應。巫山新龍門大橋位於巫山縣城旁,舊龍門大橋下游90米處的龍門峽峽口。大橋主跨採用240米鋼管混凝土中承式...
龍門橋 龍門橋在江華縣橋頭鋪鎮上宅洞村的一條小溪上,橋為單孔石拱橋,跨度近20米,橋形優美如虹,重修於清嘉慶十年(1805年),橋高約8米,寬5米多,青石板鋪面。橋下有分水池。同善亭、安樂橋 同善亭、安樂橋在江華縣橋頭鋪鎮下蔣村外。安樂橋為單孔石拱橋,長約9米,寬和矢高約4米。同善亭為磚木石...
鳳跡橋 鳳跡橋(又叫龍門橋)位於福建省福清市。下盤溪縱貫新厝鄉鳳跡村,使其分為東西二部份。公路終點、村委會、學校等均在溪東。溪西民眾尤其在學兒童往返不便。為此,該村華僑翁先生捐資人民幣5萬元,於村中心下盤溪上建一座兩孔跨徑20米、寬5米、長55.9米的石拱橋,於1985年底竣工。
修水地區:S304方向→龍門大橋(右轉)→平江石牛寨國家地質公園 南昌地區:修水縣→S304(湖南方向)→龍門大橋(右轉)→平江石牛寨國家地質公園 萍鄉地區:G109(上栗縣)→大瑤鎮→G319→瀏陽市→浮口鎮→龍伏鎮→社港鎮→安定鎮→S308→加義鎮→長壽鎮→S308→龍門大橋(左轉)→平江石牛寨國家地質公園 平江...
沿澗而上數百級,就是建築雅致,別具一格的“龍門橋”。“龍門橋”是一座土廟式宋代建築,在清代有過重修。橋上架設長亭,內如一房,石凳置於兩旁,東西兩門,南北各開一窗。遊人憑欄遠眺,只見山開石裂,蒼松屹立,俯視橋下,有一“水簾洞”,洞門隱於水廉之中,像一鉤半月倒掛在石壁之上,洞內明亮寬敞,...
每根重2噸的14根粗壯鋼索凌空懸掛於橋龍門與橋欄之上。橋面由木板鋪成(現已更換為鋼板),載重8.5噸。橋兩側有人行道。最大洪期,水距橋面3米。【龍門高度】:15米 【橋樑長度】:橋長435米,其中主橋165米、引橋270米 【橋樑淨寬】:7米 【橋樑載重】:8.5噸 【結構形式】:單鏈柔式吊橋 ...
南城麻姑山景區分為仙壇勝境、麻源三谷、丹霞福地、竹海松濤和醉仙湖等五大景區,景區有奇特壯觀的飛瀑“玉練雙飛”、千古流芳的“魯公碑”,還有“半山亭”、“仙都觀”、“神功泉”、“龍門橋”、“丹霞洞”等著名景點。1991年,南城麻姑山景區被江西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2018年1月,南城麻姑山景區被...
賓興橋,又名青雲橋,俗名龍門橋,位於嘉定孔子廟東首、文昌閣前、跨橫瀝、連結學殿街匯龍潭公園。以祈望詞組命名。宋淳祐九年(1249),知縣林應炎建造。明天順年間改用石砌,明嘉靖年間更名青雲橋。民國22年(1933)改鋪橋面石板,1976年重修,全長17.8米,寬4.1米,橋孔淨跨6.9米,有石欄望柱,今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