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阪泉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延慶縣張山營鎮
- 地理位置:110國道以北
村情概述,阪泉之戰遺址,烽火台,一剪春色綠家園,
村情概述
下阪泉村一帶是五千年前炎黃二帝交戰之地,號稱“阪泉之野”。村北有寺口子,驢友稱呼“啤酒溪”,是登海坨山的線路之一。
下阪泉村
阪泉之戰遺址
五千多年前,我國北方黃帝和炎帝之間爆發了華夏第一場大規模戰爭———阪泉之戰。北京部分歷史學家聚集在延慶,經過研討認定,中華民族始祖炎黃二帝阪泉之戰遺址就在京郊延慶境內的阪泉村。北京市社科院教授魏開肇等專家介紹,人們目前能見到的關於阪泉之戰最早的記敘文字應見《史記》。其開篇《王帝本論》載:軒轅(黃帝)與炎帝就於阪泉之野,之戰,然後得其志。即黃帝經過多次作戰,最終戰勝炎帝,取而代之,成為諸多部落的首領。而專家們在考古研究中發現,阪泉是北京延慶境內的一個地名,延慶縣西北部張山營鎮有阪山,並有泉名阪泉。山腳下還有上阪泉和下阪泉兩村。此外,專家們還在《續史文與化要》、乾隆《延慶州志》等多部史籍和北京地方史志、延慶縣誌中,都發現了延慶阪泉為炎黃阪泉之一雲山(現稱縉山)也證明了這一發現。在考證認定的阪泉之戰遺址現場,歷史學家劉建業針對當地泉眼遍布和山勢平坦的特點也肯定地認為,這也符合古時人們紮營作戰特點:一是靠近水源,利於生存;二是地勢開闊,背靠大山,便於展開軍隊,進可攻,退可守。另有專家認為“阪”字古時應與“陌”字相通,“阪泉”亦即“百泉”,這正好與當地情況相符。專家們還考證認定,阪泉之戰的炎帝,並不是那位曾“嘗百草,辨百藥,救濟天下蒼生”的神農氏,而是神農氏後的第八代炎帝。正是由於他擔當部落聯盟酋長後,妄自尊大,置人民生活疾苦於不顧,最終導致所屬各部落與之離心離德,最後敗於阪泉。專家認為,阪泉之戰遺址位置確定的意義在於,解決了一個長期懸而未決的史學問題,是歷史學領域,尤其是北京史研究的一個突破。而更大的意義在於,找到了中華民族文化發源地。這無論對北京、對全國以及海外的所有炎黃子孫都是一大喜事。
烽火台
下阪泉烽火台位於阪泉之野、蔡家河流域的平原造林區。這座烽火台,也稱“下阪橋樓”,這座黃土夯實的烽火台是明代所建,外圍的磚石已經散失,中間是兩個圓柱體的大坑,空蕩蕩的。台頂用木板鋪平,四周有護欄,外圍有野酸棗和蒿草在秋風中搖曳。
聽村裡的老人講,延慶解放前夕,國民黨位於小河屯的慶康鄉政府轉移到了烽火台。1948年5月19日凌晨,解放軍獨立二師一部將盤踞在這裡企圖垂死掙扎的國民黨守軍120餘人圍困,敵人靠著一門炮和五挺機槍負隅頑抗。戰鬥持續一個小時,敵人內部起義的士兵將“大鄉隊”隊長張志強擊斃後,守軍放下武器投降,烽火台和延慶縣城在同一天解放。
媯川大地連線著西北高原和京師,是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過渡帶,是外族入侵中原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元明清三代帝王北上避暑狩獵的御路。史料記載,“下阪橋樓屬明代長城防禦體系之大路墩,為高台式敵台,位於延慶城通往西北至阪泉道,距縣城10餘華里,扼守阪橋。”另據清乾隆《延慶州志》記載,此樓為明代千總張明進包砌圍牆。該台形體高大,條石台基,夯土台心,外表包磚。分上下兩層,樓東有券門,內有通道達樓頂。上層建有樓櫓,環以垛口,四周圍牆,營房、大門、水井齊備。它與沿線“上阪橋樓”、“張山營樓”等構成延慶城西北方向的軍事信息傳遞平台和防禦體系,足見其重要的“樞紐”作用。
光陰荏苒,時代更迭。北京市修建官廳水庫時,依台而成的下阪泉村遷入110舊道以北的新址,只遺下幾戶住在台東,以耕種為生。
延慶縣在蔡家河流域劃出萬餘畝地進行平原造林,拱衛首都碧水藍天。2012年春天,官兵、學生、企事業單位幹部職工,成千上萬人的造林大軍在此修路植樹,鋪設管道,開渠引水。待林木成活漸成規模後,人們又在林下種植萬壽菊、玫瑰等經濟作物。
烽火台是形勝之地,北面是燕山支脈的海坨山,連綿成一道天然屏障,隔開了延慶與河北赤城,山下是樹木圍攏的村莊,其中東面冠帽山下的龍聚山莊處,一排排造型新穎的別墅,成為特別的風景,格外引人注目。向南,可以看到長城巨龍在青嵐瀰漫的山脊上飛舞,讓人聯想起此地金戈鐵馬、殺聲陣陣的歷史風雲和顛覆性的風物變幻。蔡家河像一條玉帶環繞著烽火台,又款款流向遠方。台下更多是樹木,黃葉白乾的白樺,紅葉似火的楓樹,傘狀的青松,茂密的饅頭柳……
一剪春色綠家園
在張山營鎮蔡家河流域,1.6萬畝平原造林區的樹木經過兩年的生長已茁壯挺拔。樹下,護林員張鵲峰、蔣瑞霞夫妻倆正和同事們一起,對整個林區內的樹木進行修剪。
張鵲峰夫婦都是張山營鎮下阪泉村人,以前,夫妻二人都是靠打零工補貼家用。本縣成立了北京康綠園林綠化有限公司,負責平原造林工程的後期管護。張鵲峰和蔣瑞霞看著能在家門口上班,就參加了招工,並順利成為護林員。
除了冬季護林防火,春季也是張鵲峰夫婦最為忙碌的時候。為了能讓樹木更好地生長,同時增加林區的景觀度,張鵲峰和同事們要對林區內大部分樹木進行修剪。公司聘請專業老師對全體護林員進行了樹木修剪培訓。為了能更好地勝任工作,夫婦倆學得十分認真,並根據老師教授的知識進行實踐。很快,他們就熟練地掌握了樹木修剪的技巧。
延慶縣共有1000餘名同張鵲峰夫婦一樣的護林員,一年四季忙碌在平原造林的林區內,負責樹木的管護和修整。如果說植樹造林工人是傳播綠色的使者,那護林員就是綠色的守衛者,用默默的付出和辛勤的汗水捍衛著每一片林區的安全,用精心的呵護和悉心的照料守護著每一棵樹木的成長。
延慶縣張山營鎮通過開辦農民中專班和植保員培訓班,提高農民就業能力,目前已有200餘名“綠領”實現持證“上班”。下阪泉村有10餘名村民也在葡萄園裡打工,他們都是中專班和植保員培訓班的學員,手裡握著兩張證書。
在張山營鎮,除了在附近的企業“上班”外,拿到資格證的農民還成為平原造林工程中的主力軍。該鎮在下阪泉村、佛峪口村、張山營村等6個村開設了果樹中專班和植保員培訓班,招收學員200餘人。經過一年的學習,學員們不僅取得了結業合格證和植保員證,而且技術更成熟了,經驗更豐富了,成為這片林子中的“綠領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