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下海廟
- 地理位置:上海市虹口區昆明路73號
- 占地面積:1800多平方米
- 開放時間:7:00―16:00
- 門票價格:5元/人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上海市
- 建議遊玩時長:建議1小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歷史沿革,歷史由來,發展,歷史文化,背後的故事,名字起源,實用信息,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歷史由來
下海廟俗稱“夏下海廟海廟”、“義王廟。始創於清代乾隆年間(l736~1795),當時僅有房屋九間,是當地漁民、居民為祈佑平安、奉祀海神的民間神廟。
嘉慶中間(1796~1820)荒塌,由心意師太重修,此後作為一所臨濟宗的比丘尼道場。
鹹豐四年(1854)又購地八畝一分七厘多,逐步擴建,相傳心意師太至98歲高齡時,交法成師太繼任主持,陸續增建前殿等二十餘間房屋殿舍。
光緒二十一年(l895),由法成的徒弟福星師太繼任,光緒二十五年(1899),又增建後殿等十餘間房屋,至宣統三年,法成年87歲時尚在世。此後,先後由福根、覺蓮繼任。
抗日戰爭初期,下海廟房屋被日軍炮火全部焚毀。1941年起,由覺蓮募資重新修建,至解放以後,基本保持原有規模。
發展
1990年,經市和虹口區宗教事務部門批准;由上海市佛教協會籌建恢復。1992年1月30日正式開放,恢復為佛教活動場所。
目前下海廟建築面積約為1800多平方米。環境清淨幽雅。
歷史文化
背後的故事
1955年,毛主席到上海視察,在黃浦江上遊覽時,突然向陪同人員提了一個問題:“你們知道上海還有個‘下海’嗎?”頓時舉座啞然。
還是老人家自己提供了答案,他斬釘截鐵地說:有。毛主席的話,如同在黃浦江中投下一塊大石頭,於是,上海市開始尋找這個不為人知的“下海”。在虹口區發現一座叫“下海廟”的小廟,位於昆明路73號。
名字起源
當時,吳淞江現在虹口區海門路段,南岸有一個浦,稱作上海浦。與上海浦隔岸相望的北岸也有個浦,叫下海浦。
江南河流命名有個習慣,接近源頭的支流稱為里或上,靠近下游的稱為外或下。
上海浦和下海浦,因為位置得名,上海之名是起源於上海浦的,後來建鎮,叫上海。
北岸有個浦,叫下海浦,後來幾經變故,成了現在的海門路。
下海廟就在海門路一端。據史料記載,下海廟始創於清代乾隆年間。那時候,從現在的東大名路至商丘路一帶全是漁村。漁民出海打漁,需要祈求神的保佑,便有這座小廟應運而生。造神總是出於某種需要。
後來,這一帶的地名也與此有關了。比如提籃橋就是漁民手提裝著香燭的籃子,過橋去下海廟燒香而得名。
2012年,經過重修的下海廟重新對外開放,正門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個輔門,大門右側牆壁上多了"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字外面看上去更加大氣、豪放,更加鞏固了下海廟在上海地區的佛教地位!
實用信息
門票:5元/人
開放時間:7:00―16:00
交通信息
捷運:乘12號線到提籃橋站下車,從1號口出來即可。
公交:乘13、319路到海門路東長治路站下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