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洞溝是河南省的地名,此地臨崖南北上下兩洞府,敬佛道等各路神仙。1957年發大水,由新寨村民搬遷至下洞定居,村名遂以下洞溝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洞溝
- 羅馬字母拼寫:Xiàdònggōu
- 廢止年份:1987年
- 國家:中國
下洞溝是河南省的地名,此地臨崖南北上下兩洞府,敬佛道等各路神仙。1957年發大水,由新寨村民搬遷至下洞定居,村名遂以下洞溝稱。
下洞溝是河南省的地名,此地臨崖南北上下兩洞府,敬佛道等各路神仙。1957年發大水,由新寨村民搬遷至下洞定居,村名遂以下洞溝稱。地名含義因該地有一下洞廟,故稱。歷史沿革1987年村民集體搬遷,遂村莊消失。1...
下洞子溝 下洞子溝是陝西省的地名,1994年廢止,因村落形態,特徵命名。地名含義 因寓意,歷史傳說,故名。歷史沿革 自建立一直沿用,現已廢棄 。
硝洞溝 硝洞溝是陝西省的地名,以地理環境命名。歷史沿革 清順治年間,有村民遷居於此,取名硝洞溝。1972年村民因生活不便遷居西溝。地名含義 因此溝內有一個山洞,洞內土質含硝量較 大而得名。
仙洞溝位於堯都城區西25公里,地外呂梁山南麓,總面積約10餘平方公里。是山西省人民政府1987年公布的首批風景名勝區。2020年2月,為致敬奮鬥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景區自疫情結束景區開放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向醫護人員免費開放。主要景點 仙洞溝人文、自然景觀48處,由南仙洞、北仙洞、雲霧寺三大古...
七洞溝古稱虎跳岩、飛泉峽,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森林康養基地和省級影視拍攝基地。景區位於長壽之鄉、中國十佳生態養生旅遊名縣、2019中國最美縣域——長寧縣境內,距成貴高鐵長寧站12公里,為典型丹霞峽谷地貌,森林覆蓋率高達96%,桫欏群落成片,每立方厘米負氧離子含量高達4.7萬個,高...
清涼洞溝 清涼洞溝屬於地文景觀類自然景觀綜合體亞類中的溝谷型景觀類型。清涼洞溝位於永年鎮柏林村18組,整條溝呈南北向展布,地勢北低南高,溝口位於北邊,海拔310-430米,溝兩側為高山,山勢陡峭,局部岩石裸露,東側岩壁下形成有清涼洞。
洞溝古崖居是距今1000餘年唐朝以後五代時期的少數民族——西奚族去諸部聚居的山寨。奚族是古代遊牧民族,與契丹同為北方大族,後來受日漸崛起的契丹族征討,奚王去諸離開故地率眾“西徙媯州(延慶史稱媯州),依北山射獵”,史稱西奚。西奚人最終難以抵禦契丹族的鐵騎,被迫遷出艱難生活了30餘年的洞溝,帶走了...
中國高句麗 (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墓群。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洞溝河畔的洞溝古墓群及附近山麓、河谷和平川,範圍東西長約16公里,南北寬約2~4公里。洞溝古墓群因清光緒初年好太王碑的發現而逐漸聞名於世。20世紀30~40年代,日本學者曾對集安的高句麗遺蹟、洞溝墓群和古墓壁畫作過調查和部分發掘。中華人民...
石輝溝、寺兒溝、宮家莊、王家溝、魏家溝、和尚溝、南梁、江莊、東寺、蘑菇營、南山、鷂子溝、麻地溝、前馬侖、後馬侖、樺林溝、沈家溝、高橋窪、李家溝、大溝、陳家坡、王家溝、馬家梁、串上、社科、大窪、高家山、樓底、馬家莊、李家陽坡、咀只、南溝廟、天井溝、大廟、代家陽坡、上圪洞溝、下圪洞溝...
2011年,馬街鎮下轄馬街、上板橋、石坪、高橋、樊家山、姜家山、梨坪、楊灣、馬槽溝、泉家灣、趙坪、何上面、郭塄坎、張陰山、劉家山、柳家坡、卯鞍子、感恩、尹家灣、牙里、小莊頭、青崖、寺背、官化、小洞溝、沙坪、石楞坎、糜子壩、半山、陽河、埡頭、路家那、珍山、大板、菜陽溝、王山、艾頭山、...
陰溝,漢語辭彙,拼音:yīn gōu,古代河流;地下排水溝;背陽處的溝渠;墓壙中的所謂江河;女子生殖器。釋義 1、地下的排水溝。2、女子的陰部。出處 《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玄醴騰湧於陰溝,甘露被宇而下臻。例句 1、古代河流。故道西起今河南原陽縣西南,東至開封市境內合古蒗盪渠。《水經·陰溝水注...
堯都區主要有堯廟、華門、華表、中國地形微縮景觀、堯典壁廊、堯陵、仙洞溝、大中樓、元代戲台、龐杜墓地、上太明墓地、朱村墓地等旅遊景點及名勝古蹟。堯廟 堯廟位於堯都區城南約3千米處。史載,初建於晉,址於汾河之西。晉元康中遷於汾東,當府城西南。唐顯慶三年(658年)遷今址。唐至明清因故多次修葺重建。
1、洞溝 沿著主公路往上行至羅家坡處,公路旁有一條下行的土公路,往下通往原高莊河村三組,現屬百井村二組。沿著土公路往下可行至山谷底,谷底有一條小河,人稱“洞溝”。洞溝之水源於太平頂頂峰,十分清澈。洞溝沿岸草木茂盛,風景秀麗,流至此地,兩岸變為高山絕壁,綠樹蔥鬱,遮天蔽日,非常壯觀。洞溝岸邊有...
集安洞溝古墓群 集安洞溝古墓群,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洞溝河畔附近山麓、河谷和平川,範圍東西長約16千米,南北寬約2—4千米。洞溝古墓群可分為石墓與土墓兩類,石墓有積石墓、方壇積石墓、方壇階梯積石墓、方壇階梯石墓。其中,積石墓現今保存下來的有1700餘座,約占整個古墓的四分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炳靈寺分為上寺、下寺、洞溝三部分。有窟龕212個、石雕像694座、壁畫1500平方米,最大特徵是以石雕為主,中原文化石刻占重要地位。石窟分別為上寺、洞溝、下寺三處,分布在大寺溝兩岸的紅沙岩上,洞窟層層疊疊,棧道曲折盤旋而上。現存窟龕183個,分為石雕像、石胎泥塑和泥塑三種,壁畫約900平方米。其中169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