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河灣冶鐵遺址
- 所在地區:河南省泌陽縣
- 地理位置:馬谷田鎮南崗村
- 時代:戰國至漢
- 級別批次: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批准文號:國發〔2006〕19號
- 編號: 147Ⅰ-147
文物遺存
遺址南邊和東邊被一條小河環繞,小河南岸就是泌陽縣有名的蠍子山和破頭山鐵礦,山上發現有古代採礦遺蹟及採礦使用的鐵錘、鐵釺等工具。遺址南北長約400米,東西寬約300米,面積在12萬平方米以上。遺址基本沒有遭受大的破壞,遺址區內隨處可見大量爐壁殘塊、煉渣、鐵塊、鐵礦石、陶豆、陶釜、板瓦、筒瓦等遺物殘片;另外還發現一塊石制范塊和幾塊鼓風管殘片。在遺址東部和北部的斷壁上,仍暴露有煉鐵爐6座。該遺址的煉鐵爐至少應在100座以上,這么大的規模不僅在中原地區,甚至在全國都十分罕見,它的發現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意義。
從散存的陶器殘片中,發現有零星的春秋晚期的喇叭形豆柄和鬲腿殘塊,這是該遺址發現的時代較早的遺物。戰國中晚期的陶質生活用具殘塊和建築材料如板瓦與筒瓦殘片等也有發現,但大量的還是漢代建築材料如長方磚、板瓦、筒瓦殘片及生活用器殘片。在冶鑄遺物中,石范和少量的熔爐殘塊,具有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特點,但大量的是漢代煉爐,熔爐與鼓風管殘塊。該遺址的年代應從戰國晚期開始,但冶煉遺址堆積的主體當為兩漢時期。
與其他的冶鐵遺址相比較,下河灣冶鐵遺址具有顯著的自身特色。
首先,下河灣遺址地理位置適中,環境優越。顯示出三個方面的優勢:臨近礦源,臨近水源,臨近森林。遺址東南的坡頭山、西南的條山和蠍子山以南的其他山脈蘊藏著豐富的鐵礦資源。臨近礦源,勢必便於採礦、運輸和冶煉。在下河灣遺址以南,發現有漢代採礦的礦區,當時採掘鐵礦分橫巷和露天兩種形式,坡頭山北部的一個山峰因在山頂大面積採挖已形成很大的一個凹陷坑。還有工人在山頂過去人們採掘的廢棄堆積中吸選鐵礦粉。遺址南邊和東邊均被河流環繞。臨近水源不僅能為冶鑄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而且也使得水力鼓風成為可能,此處很可能已經用河水為動力進行鼓風。遺址以南群山連綿,林木茂盛,可為冶鐵提供充足的燃料。
其次,下河灣冶鐵遺址規模龐大、延續時間長,文化內涵豐富且保存完好,這些都是其他冶鐵遺址所無法比擬的。從實地勘查的情況看,該遺址面積達23多萬平方米,是迄今為止在河南省乃至全國範圍內所見到的冶鐵遺址中最大的一處。面積遠遠大於鞏義市的鐵生溝、西平縣的酒店和鄭州市古滎鎮的冶鐵遺址。遺址地表採集的遺物,不僅種類齊全,而且數量豐富,為我們了解遺址的文化內涵、堆積年代和性質提供了實物資料。遺址年代從戰國中晚期一直延續到東漢末年,歷時在四百年以上。從採集的遺物推斷,遺址的主要文化遺蹟為冶煉爐與熔化爐、不同類型的陶窯、居住遺存和灰坑、水井等。另外,由於遺址位於較偏僻的丘陵地區,交通不便,使得遺址保存相對完好,其地貌尚未有較大的變動。文化堆積的厚度普遍在1.5米—3米之間,最深處可達4米多。
再次,下河灣冶鐵遺址功能齊全,規格高。遺址附近發現的鐵礦和古代的採礦洞,洞中採集到的鐵斧、鐵杴頭等採掘工具,加之在遺址內發現的大量的煉爐爐渣、鐵礦石和鐵礦粉以及熔煉爐的爐口、爐圈、爐壁殘塊和爐基座、大量的支柱,還有石范、陶范、鼓風管、鑄模、礪石等遺物,足以證明,該遺址應具備了採礦、冶煉、鑄造等多種功能,是當時南陽郡範圍內一處官營的手工業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