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下圍村

下沙下圍村,位於大鵬街道西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3.7千米。西有下沙高星圍村(已拆遷),北有下沙上圍村(已拆遷)。始建於明朝。據記載,村前有一大沙壩擋住海潮,地處下端,地面皆為沙子,故名下沙。村民們習慣將靠北邊的圍稱為“上”,靠南稱為“下”,因此將下沙村劃分為下沙上圍及下沙下圍,該村為下沙下圍。2007年,因大鵬新區規劃建設下沙旅遊度假區而整體搬遷至大鵬王母下沙新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沙下圍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街道下沙社區
  • 人口數量:199 人
明清時期,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1年11月屬第七區;1957年12月,屬大鵬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大鵬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大鵬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大鵬公社;1983年7月,屬大鵬區;1986年10月,屬大鵬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大鵬鎮;2004年,屬大鵬街道;2011年12月至今,屬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街道下沙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歐陽姓,從大鵬水貝村分遷至此。2015年末,戶籍人口199人,其中男性95人,女性104人;80歲以上10人,最年長者96歲(女):實際在村人口約14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4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60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荷蘭、德國。歸僑10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大鵬話。
傳統經營為漁、農業,主要種植水稻、小麥、番薯、花生等,還種植荔枝、龍眼、香蕉等果樹;出海捕魚一般在大鵬灣下沙海域進行。自清末起,大鵬一帶村民開始到香港務工,至20世紀60一70年代為盛,有許多村民定居香港。改革開放後,村民的商貿交易開始興旺,外出務工者也開始增多。2004年,成立村股份合作公司,主要經營物業出租,2015年公司收入212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商業經營、村集體經濟分紅、有價證券等財產性收入。20世紀70年代通電,80年代通自來水,80年代末通電話,2000年通網際網路,21世紀初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
潮歌學校舊址,位於該村東側,是當地著名的學校,原名下沙國小。1938年,曾生在坪山成立中共惠寶工委,組建抗日武裝,派共產黨員黃華(黃國偉)到大鵬地區發展黨組織。黃華立足點就在下沙,其身份為教師。在黃華的指導下,學校的革命氛圍越發濃厚,許多村民投入抗日浪潮當中,期間還發展了革命骨幹黃聞、陳培、藍兆麟(藍造)、鐘寶斌(鐘原)等人。同年12月,成立了大鵬區第一個黨小組,黃聞任組長,以潮歌學校為中心大量開展各項抗日救亡運動,許多村民公開或秘密地加入黨組織,組織各類武裝抗戰,有效打擊了日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潮歌學校被改為潮歌賓館。
2007年9月,為支持大鵬街道下沙片區整體開發,下沙整體搬遷項目正式啟動。2009年9月,搬遷協定簽約工作正式啟動,並於2011年9月完成。2011年6月,下沙居民臨時安置在疊福新村、王母東西區。2015年7月,王母安置區(下沙新村)正式交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