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河村

下水河村,北接棗園村,西至官水河村,南臨口鎮西街村。本村平原丘陵各半,1000餘畝土地,482戶,1518口人。下水河村交通十分方便,萊明路由村東貫穿南北,村南姚口路橫跨東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水河村
  • 隸屬:萊城區口鎮
  • 位於:萊城西北14公里處
  • 東臨:鎮政府駐地
村莊名片,行政區劃,革命文化,經濟發展,地圖,

村莊名片

《鄭氏譜》記載,下水河村始建於明初,由鄭姓從淄博淄川區遷此建村。村北有一條小河,因位於小河下游,故名下水河。村中鄭姓居多,其次是於、呂、王、周、賈、滕、楊等姓。

行政區劃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垂陽保·下水河”。據《萊蕪市志》記載,1941年,下水河屬口鎮區;1958年3月,口鎮改為口鎮鄉;10月成立口鎮人民公社,下設管理區,下水河屬水河管區;1984年3月農村管理體制改革,撤銷公社、設立口鎮辦事處,下水河辦事處所屬口鎮管轄。

革命文化

下水河村人富有革命精神;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遠在1853年鹹豐三年,由於不堪統治階級的盤剝和壓迫,下水河村秀才於日泰領導農民在大舟山舉行起義。他們抗兵拒官,殺富濟貧,影響很大。當時的萊蕪知縣立即派兵鎮壓,結果官兵連連大敗。後來,清廷派重兵圍攻,終因寡不敵眾,義軍慘遭失敗。於日泰被俘入獄,於妻借探監送飯之機,在煎餅里夾進了小鋼銼。於銼開手銬、腳鐐越獄外逃,不久病故。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在黨的領導下,全體村民積極支援子弟兵,為部隊抬擔架、送給養、做軍鞋、站崗放哨。1946“大動參”時,村里許多熱血青年報名參軍。他們在部隊上奮勇殺敵,南征北戰,為共和國的建立做出應有的貢獻,有的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全村僅烈士就有9名之多。

經濟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下水河村人由互助組進入初級社,由初級社加入高級社,1958年進入人民公社。下水河村人始終以飽滿的社會主義熱情,投入到生產生活中,治山治水改造自然。上世紀70年代初,深翻整平土地700餘畝,改河造田300畝。1975年建水庫兩座,揚水站5座。2000年投資60萬元,建起一座高標準的攔河水壩,壩容量12萬立方,修建水渠1600米,擴澆地700畝。
“要致富先修路”,1996年村委投資15萬元,硬化路面800米,建成肉食加工一條街。村委還投資10萬元安裝了變壓器l台,線路200米,滿足了廣大村民用電需求。
下水河村的支柱產業是肉食加工。久負盛名的“吐絲口”香腸創始人就出自該村鄭家。1979年3月,從“順香齋”退休回家的鄭元成和鄭有文共召集5人,白手起家成立了“玉香齋”香腸加工廠,靠著過硬的手藝,他們的香腸味香可口,深受歡迎。頭一年,就掙了兩萬元。在他們帶動下,下水河村肉食加工越辦越紅火。如今全村現有聯合體、個體肉食加工戶70多家,生豬屠宰戶50多家,從業人員700多人。所生產的棗腸、寸腸、風乾肉等產品暢銷大江南北。肉食加工年產量達到1200噸,其中香腸年產量700噸,年產值2600萬元,年利稅280萬元。下水河村連續多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個體私營經濟工作先進單位,被區委、區政府命名為肉食加工專業村。
下水河村養雞大戶於來文,是市養雞協會理事長。1987年,於來文和妻子韓繼玲,在一無資金二無技術的情況下,借錢上了養雞項目,在實踐中摸索總結經驗教訓,敢想敢幹。1989年起,由純養蛋雞向蛋雞,種雞和孵化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養雞大戶,固定資產達到60多萬元。後來他又投資10多萬元,征地3畝多,建起了擁有30間雞舍的種雞場。在經營上,他注重“名牌”效益,凡是購進的種雞種蛋,都是有關部門推薦的優良品種。他的7台孵化箱晝夜不停,孵化的小雞供不應求。濟南淄博泰安等地的10多個縣市的用戶,紛紛與他簽訂供貨協定。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下水河村小城鎮建設也迅猛發展。在萊明路兩側已建起新穎別致的二至三層沿街樓近百戶,並建成了規模較大的商貿綜合小區、肉食加工小區和肉製品銷售中心。還在村東建起了小型遊樂園。1996年該村被山東省建設委員會命名為“村鎮建設明星村”。

地圖

下水河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