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方村(浙江台州市黃巖區上垟鄉下方村)

下方村(浙江台州市黃巖區上垟鄉下方村)

下方村,坐落於浙江台州黃岩西部的一個漂亮的小村,風景秀麗,空氣清新。當地的有很多的土特產,比如桔子枇杷、筍、楊梅等。

下方村位於上洋鄉風景優美的長潭湖畔。村莊建設初具規模,基礎設施基本完善,村內主要道路都已實現硬化,垃圾收集箱等環衛一體化設施齊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方村
  • 外文名:xia fang cun
  • 主要特色:農作物、水果
  • 旅遊項目:農家樂
基本信息,人文環境,風俗習慣,過年習俗,端午習俗,中秋節,氣候環境,農業項目,畜牧業,旅遊景點,公交線路,地圖信息,

基本信息

下方村
下方村坐落於台州黃岩西部,是屬於上垟鄉中的其中一個村落,長潭水庫的上游,周邊群山圍繞,山清水秀。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新經濟的帶動下,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里自理在山上修了水庫,公村民免費使用。村裡的主幹道全部修起水泥路,方便出行。

人文環境

下方村環境優美,村民多很好客,隨著經濟的發展,村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裡有自建的水庫,為村民免費提供自來水。道路全部硬化,家家戶戶多通水泥路。

風俗習慣

過年習俗

大年夜村民多會裹粽子,準備一大鍋,意為來年幸福美滿,糧食豐收。祭拜祖宗,吃年夜飯,睡覺前要放鞭炮,本地人稱之為關門炮,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要起來放鞭炮,稱之為開門炮,意為有有個好的開頭,要有聲有色,祈禱身體平安,萬事如意。
下方村

端午習俗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和“重五節”,是我國人民為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
記得小時候,端午節傳統風俗盛行,這正如南宋詩人許文通《端陽採擷》詩中所云:“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
下方村
那時,粽子是自家包的
臨近端午節,母親去集市買來糯米、紅棗、紅豇豆、豬肉和包粽子的大竹葉——竹箬等。
端午那天,母親用水將糯米浸濕竹箬洗淨,然後她拿起一二片竹箬把它捲成漏斗狀,將糯米放入卷好的竹箬里,再把一小塊鹹豬肉放在糯米的中間,然後將竹箬把糯米和豬肉包住摺疊成四角三棱形,最後用撕成細條的棕櫚樹葉當做線將米粽綑紮,這叫豬肉粽。如果米粽用紅棗、紅豇豆、栗子或豆沙作餡,那就成了甜米粽。母親包粽子又快又好,而我包了半天也包不出一個,不是將竹箬包得支離破碎,就是米從竹箬的縫隙間漏得所剩無幾。最後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包了一個無棱無角的粽子,好似一塊包著竹箬的年糕塊。
粽子包好後,母親就把粽子放進鍋里,加上適量的水緩火蒸煮。大約煮上二三個小時,整個廚房就瀰漫起淡淡的竹箬香味伴著粽子的清香,那四溢的香味沁人心脾。那天饞嘴的我無心和小夥伴在外玩耍了,整個上午在鍋灶邊轉悠盼著粽熟。一聽母親說粽快熟了,我就迫不及待地從鍋里撈起一隻炙熱燙手的粽子,並迅速扯開捆線撕掉竹箬將米粽塞進嘴裡,那滾燙的粽子燙得我舌頭和牙齦生痛,但我還是吃得津津有味、齒頰留香。
喜歡甜食的我最愛吃的還是甜粽子。瓷盆中那幾隻白嫩的糯米粽鑲嵌著紅色的棗子,粽子在燈下晶瑩透亮散發著誘人撲鼻的濃郁香味,饞得我口水直流。那粽子蘸上白糖,吃起來更是香甜可口耐人尋味。還有那黑乎乎的豆沙米粽,常常是吃得我滿嘴長“鬍子”,家裡人見了我這副“大花貓”模樣,都笑得合不攏嘴。
那時的端午節雖然家家或多或少都要包上一點粽子,但大人們都要把自家包裹的粽子送給鄰家孩子嘗嘗,那時鄰里鄉親間充滿著和睦相處的氣氛。那年月生活比較困難,不是過節平時是很難吃到粽子的。那香噴噴的粽子,它不僅好吃而且給我們帶來童年的無比歡樂。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佳節——中秋節。我國古代把農曆分為三個月,分別以孟、仲、季冠之,因八月是秋季的中間一月,而十五又居月中,故八月十五被稱為“中秋”,又叫“仲秋”。歐陽詹《玩月》詩序記載:“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於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兔圓。”
但我們台州的中秋節,卻在八月十六,比傳統之節要晚一天。記得讀中學時,地理老師講到月亮繞著地球轉一周就是一個月時,他提出一個問題:“你們知道農曆的一個月是多於30天還是少於30天?”我在下面大聲回答:“多於三十天。”老師問我原因,我的回答就是“八月十六日中秋節,居中,那一個月就應該是三十二天”。地理老師一時不知所答,告訴我中秋節是在八月十五。這可能是我一生中回答得最巧妙的問題了,同時也使我對我們地方節俗產生了興趣。現在想想,當時的地理老師可能也不知道其中的民俗。
關於八月十六為中秋節的來歷,傳說有好幾種:一說臨海秦鳴雷,嘉靖二十三年(1554)高中狀元。他對父母極為孝順,每逢節日,總是精心備辦佳肴美食供奉。可是母親信佛,初一、十五戒葷吃素,中秋正值十五,秦狀元不忍讓母親空度佳節,特將中秋推遲一天;二說元末方國珍起事,在台州稱帝。方母周氏篤信佛教,初一、十五須茹素,方國珍為了讓母親能和家人一起享受節日的口福,就改了中秋;三說當年抗倭形勢吃緊,戚繼光率軍於中秋之夜掃蕩倭寇,一舉大獲全勝。次日夜,軍民同慶抗倭勝利,並補過中秋佳節,後來為了紀念這一事件,相沿成俗。
無論是哪一種傳說,筆者認為,都不能作為台州中秋節為八月十六由來的依據。原因很簡單,民俗具有“集體性”和“穩定性”的特點。任何一種民俗的形成,都不是一年二年或是十年二十年就能形成並普及的。所有與節日有關的故事和傳說,都是在節日形成後附上的。那么,八月十六中秋節是怎樣形成的呢,筆者覺得應該從台州其它的節日來進行參照。
台州民間節日在時間上具獨特性的有三個:元宵節、七月半和中秋節,俗定時間是農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八月十五,而我們台州過此三節的時間分別為正月十四、七月十四(或十三)和八月十六。而這三個節日的共同點就是,節日時間在一月之中。我在綜合我國民間節日時發現,這三個節日是主要的月中之節(下元節為十月十五,惜民間不興),而在我們台州,此三節的共同點則在於,他們不在當日過節,時間都提或退後。
還有一個相同點在於,傳說上的大同小異,以上關於中秋節的三個傳說也可以用在元宵節上。同樣,七月半也有相類似的傳說:宋末,人們正準備過節,適逢元兵入侵,人們只好提前一天舉行祭祀、禱告等活動,以後相沿成俗(見《台州民俗大觀》)。這種模式性的傳說,用來佐證節俗由來,不但令人生疑不能服人,而且會給人一種節日的沉重感。
我曾撰寫《台州府元宵節俗考》一文,認為元宵節提前一天的原因是由於民間受佛教的影響,在家人士多在每月的初一、十五日吃素而避開此日提前一天的,形成時間應該在五代期間。而中秋節和七月半,筆者認為其成節的原因與元宵相同,所不同的是,元宵與七月半均是提前過,中秋則滯後一天。形成的時間也應該是五代期間。
唐末,在經歷過長期興盛的佛教,至此卻為統治階級所不容,五代期間,北方政權都前後採取過一些禁佛的措施,其中周世宗滅佛則是比較大的一次,史稱“一宗法難”,周“廢天下無敕額之寺院,毀銅像,收鐘磬鈸鐸之類鑄錢。”而此時,台州所屬地吳越國國王卻是虔誠的居士,因此,大量北方僧人南遷,江南佛教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興盛,佛家一些教義的影響也深入民間。在這種情況下,初一、十五吃素無形中成了慣例,久之,老百姓在節日中不覺間避開初一、十五,又由於有兩節的時間是提前過,中秋節滯後一天,也就成了共識。
台州中秋節的習俗,同樣是吃月餅,親朋好友互相饋贈。但古台州府城又稱月餅為“糖霜餅”, 清人陳延烈有《八月十六吃糖霜餅》一詩:“秋風滿徑井梧空,此日烹茶興不窮。餅樣團圓同皓月,吃余蟲語雜牆東。”很有韻味。
台州臨海舊時有在八月十六吃“糕糯”的習俗,糕糯,用熱水調糯米粉成鬆軟的狀態,再將它放在蒸籠里,一層粉一層紅糖,再加一層粉一層紅糖,直加到蒸籠格滿,再用菜刀劃成數十塊,然後蒸吃。蒸熟後的糕糯,又鬆軟又香甜,是臨海的風味小吃。
另外,中秋節前後,台州一些地方有回娘家的習俗(俗稱送老丈人)。一般選在中秋前,出嫁的女兒攜同丈夫和子女,帶著月餅、豬蹄等回到娘家,娘家按例要做一餐好飯菜招待女兒女婿。因此,中秋節也可視為“台州女兒節”。

氣候環境

氣候宜人,每年的七八月份,都會受颱風影響,降水量很大。2006年8月,因受4號強熱帶風暴“碧利斯”影響,下方村前的擋水壩被沖毀,在上級組織的幫助下,及時修復了損壞的水壩。
下方村(浙江台州市黃巖區上垟鄉下方村)

農業項目

村裡的農副產品很豐富,主要農產品有桔子、枇杷、楊梅、水稻、小麥、芋頭、土豆、番薯、蘿蔔、青菜、豆等。
每年的5、6月是枇杷成熟的時候,村里會有商家來收集枇杷,大家多忙著去摘枇杷,這也是農民經濟收入的一部分。
桃子,7-8月份的時候桃子開始上市,村民會將成熟的桃子採摘回來,統一送到集市上去出售。這裡的桃子水分充足,口感潤滑。

畜牧業

主要畜牧業有牛、羊、豬、雞、鴨。
農村家養豬,豬肉味道鮮美。散養土雞,雞蛋更是特色。

旅遊景點

水庫,枇杷山,楊梅山,可發展農家樂活動。

公交線路

公交線路:黃岩西客站--上垟公交站
票價:10元/人 採取人工收費;
預計時間:60分鐘
途徑黃岩西客站(起點)--北洋鎮--長潭水庫(繞水庫邊行駛)--毛岙--西洋--上垟(終點)
在上垟公交站然後可打小四輪到下方村(預計5分鐘)或者選擇步行(預計30分鐘)。

地圖信息

地址:台州市黃巖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