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寺,又名下堡寺,史載:此寺建於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堡寺
- 又名:淨土寺
- 建於:唐貞觀年間
- 占地:200多畝
基本簡介,歷史沿革,
基本簡介
寺廟建成後,歷代都有擴建,據寺碑載有“敬德八百年重修”的銘文。元代,住於下堡寺路家村的兵馬大元帥路通對寺廟進行了擴建。擴建後的寺院占地200多畝,寺北是臨清往上黨(今山西長治)的官道:寺南是通往”三聖廟"的東西大道。寺周有72眼水井,按丹鳳朝陽環繞寺院,至路家莊形成了"鳳頭"、“鳳眼",預示著路家莊的富貴與吉祥。寺院建築東西寬150多米,南北長200多米。寺院山門向南,門外有凹型照壁。寺中有三座大殿,中為大雄寶殿,大殿琉璃復頂,懸山建築,四角飛檐,四面環廊,雕樑畫棟,巍偉壯觀。寺內碑碣林立,素有"碑林"之稱。寺內有一大皋,名曰"玉皇皋"。其高大之形像被民謠喻為"下堡寺的皋,臨清的塔,濟南府的大菩薩",由此而知其高大雄偉。寺內松濤陣陣,楊柳吐翠,僧人講經說法,連社墨客吟詠,為一所清淨無為的極樂世界。明臨清州人五英有《詠淨土寺》詩云:"西風吹我到禪林,邂逅盤桓且散心。蓮社香銷僧住講,松關畫靜鳥調音。綠楊駐馬秋還熱,金界題詩日未沉。幾度笑談相唉厚,清茶啜罷酒重斟。”
歷史沿革
明末清初,寺廟沉淪,連年戰火,災荒,兵焚民劫。到抗日戰爭時期,日寇一把火,偌大寺院蕩然無存。 只留下一個廟會,廟會的日期是農曆的四月初五,據說是臨西縣最大的廟會。
相關工作者實地考察,仍見歷代磚瓦、瓷片,其中包括唐黃釉、宋白釉刻花器、寧耀州窯碗、元代鈞瓷盤、元代龍泉窯碗、明代清花瓷等,它們記載了寺廟的輝煌,訴說著歷史的興衰……
下堡寺鎮是臨西縣第一大鎮,是典型的農業大鎮,是全省棉花生產重點鄉鎮之一,是邢台市小尾寒羊養殖示範基地。全鎮地勢平坦,土壤肥沃,6萬耕地全部實行水、田、林路綜合開發,為轄區農業生產提供了優越條件。該鎮地處老沙河古道,清涼江河畔,果林面積 4000餘畝,河梁河灘5000畝,林荗草豐,農副產品充裕,適宜發展畜牧養殖業。
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轄區鄉鎮企業和個體工商業戶986戶,從業人員5260人,涉及建材、紡織、釀酒、運輸、油頭油咀、軸承加工等行業。如西倪莊油頭油咀工貿園區總投資450萬元,占地面積40餘畝,產品遠銷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東留善固村“玉蘭春”系列白酒被評為“省優質產品”;下堡寺棉花加工集團,有省級認證棉花加工企業6家,年加工籽棉1500萬公斤,使該鎮棉花生產形成了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