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行下效的實例

《上行下效的實例》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 領導人以身作則,上行下效是孔子反覆申說的一個話題,孟子也同樣繼承了孔子的思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上行下效的實例
  • 創作年代:戰國
  • 作品出處:《孟子》
  • 文學體裁:語錄體散文
  • 作者:孟子及其學生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原文翻譯,作品賞析,作品出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滕定公(1)薨(2),世子謂然友(3)曰:“昔者孟子嘗與我言于于宋,於心終不忘,今也不幸至於大故(4),吾欲使子問於孟子,然後行事。”
然友之鄒(5)問於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親喪,固所自盡(6)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7)。’諸侯之禮,吾 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8),齊疏之服(9),飦粥之 食(10),自天子達於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為三年之喪。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國(11) 魯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 《志》(12)曰:‘喪祭從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謂然友曰:“吾他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劍。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盡於大事,子為我問孟子!”  然友復之鄒問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聽於冢宰(13), 歠(14)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風,必偃(15)。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誠在我。”
五月居廬(16),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謂曰知。及至葬,四方來觀之,顏色之戚,哭泣之哀,弔者大悅。

作品注釋

(1)滕定公:滕文公的父親。 (2) 薨:死。古代稱侯王死叫 “薨”,唐代以後用於指二品以上官員死。(3)然友:人名,太子的老師. (4)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喪、凶災之類。(5)之:至,到。鄒與滕相 距只有四十餘里,所以可以問後行事。(6)自盡:儘自己最大的心力. (7)曾子曰:這幾句話在《論語為政》中是孔子對樊遲說的。(8)三年 之喪:指子女為父母、臣下為君主守孝三年。(9)齊(zi)疏之服:用粗 布做的縫邊的喪服。齊,指衣服縫邊。古代喪服叫做衰(CUT),不縫衣邊的 叫“斬衰”,縫衣邊的叫“齊衰”。(10)飦(zhan);稠粥。粥:稀粥.這裡 是偏義複詞,指稀粥。(11)宗國:魯、膝諸國的始封祖都是周文王的兒子, 而周公封魯,於行輩較長,所以其餘姬姓諸國都以魯為宗國。(12)《志》: 記國家世系等的一種書。(13)冢宰:官名。在君王居喪期間代理朝政. (14)歠(Chuo):飲。(15)君子之德………必偃:這幾句出自《論語顏 淵》篇孔子的話。“尚”與“上”同;偃,倒下。(16)五月居廬:居住在喪 廬中五個月。

原文翻譯

滕定公死了,太子對老師然友說:“上次在宋國的時候孟子和我談了許多,我記在心裡久久不忘。今天不幸父親去世,我想請您先去請教孟子,然後才辦喪事。”
然友便到鄒國去向孟子請教。
孟子說:“好得很啊!父母的喪事本來就應該盡心竭力。曾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依照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依照禮節安葬他們,依照禮節祭把他們,就可以叫做孝了。’諸侯的禮節, 我不曾專門學過,但卻也聽說過。三年的喪期,穿著粗布做的孝服,喝稀粥。從天子一直到老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這樣的.”
然友回國報告了太子,太子便決定實行三年的喪禮。滕國的父老官吏都不願意。他們說:“我們的宗國魯國的歷代君主沒有這樣實行過,我們自己的歷代祖先也沒有這樣實行過,到了您這一代便改變祖先的做法,這是不應該的。而且《志》上說過:‘喪禮 祭祖一律依照祖先的規矩。’還說:‘啟發就在於我們有所繼承.’”
太子對然友說:‘我過去不曾做過什麼學問,只喜歡跑馬舞劍。 現在父老官吏們都對我實行三年喪禮不滿,恐怕我處理不好這件大事,請您再去替我問問孟子吧!”
然友再次到鄒國請教孟子。 孟子說:“要堅持這樣做,不可以改變。孔子說過:‘君王死了,太子把一切政務都交給家事代理,自己每天喝稀粥。臉色深 黑,就臨孝子之位便哭泣,大小官吏沒有誰敢不悲哀,這是因為 太子親自帶頭的緣故。’在上位的人有什麼喜好,下面的人一定就會喜好得更厲害。領導人的德行是風,老百姓的德行是草。草受 風吹,必然隨風倒。所以,這件事完全取決於太子。”
然友回國報告了太子。
太子說:“是啊,這件事確實取決於我。”
於是太子在喪廬中住了五個月,沒有頒布過任何命令和禁令。 大小官吏和同族的人都很贊成,認為太子知禮。等到下葬的那一 天,四面八方的人都來觀看,太子面容的悲傷,哭泣的哀痛,使 前來弔喪的人都非常滿意。

作品賞析

領導人以身作則,上行下效是孔子反覆申說的一個話題,孟子也同樣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他在本章里所說的“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革尚之風,必愜。”正是孔子在《顏淵》裡面說的“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修’的翻版 。
由此可見,以身作則,上行下效是孔子、孟子都非常重視的政治領導原則。而本章正是這樣一個上行下效的實例。
滕國的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膝文公)死了父親,由於他上一 次在宋國聽了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給他留下了很深刻很聽得進去的印象,所以這一次遇事,他就托自己的老師去向孟子請教如何辦喪事。孟子的意見回來以後,太子發出了實施三年喪禮的命令,結果遭到了大家的反對,“雖令不從”。太子於是又再次請老師去問計於孟子,這一次孟子講了上行下效,以身作則的啟發,希望太子親自帶頭這樣作。結果,喪事辦得非常成功,大 家都很滿意,“不令而行”。
從這件事上,我們固然可以看到儒家對於喪禮的觀點,但對我們更有啟發意義的,還是領導人以身作則的問題,正如我們在 《論語顏淵》的讀解中所概括,這是一種“風吹草動”的統治術. 風不吹,草怎么會動起來呢?反過來說,要草動,風就得不斷地吹啊!

作品出處

《上行下效的實例》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