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牛頭寺

《上牛頭寺》是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的前四句寫詩人登牛頭山拜訪禪寺的所見所感;後四句寫進入牛頭寺見到的幽美景象。全詩情景交融,動靜結合,描寫精細傳神,頗見功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上牛頭寺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上牛頭寺
青山意不盡1,袞袞上牛頭2
無復能拘礙3,真成浪出遊4
花濃春寺靜,竹細野池幽。
何處鶯啼切5,移時獨未休6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意不盡:指牛頭山一帶峰巒層疊。
2.袞袞(gǔn):連步登山貌。牛頭:即牛頭山。《寰宇記》載:牛頭山,在梓州郪縣西南二里,高一里,形似牛頭,四面孤絕,俯臨州郭,下有長樂寺,樓閣煙花,為一方勝概。
3.拘礙:拘束,阻礙。
4.浪:放任,隨便。
5.切:急迫。
6.移時:過了好一會兒。末兩句意為花竹之下,寺靜池幽,反覺鶯啼聲太急迫。

白話譯文

牛頭山一帶峰巒層疊,我一步步登上牛頭山。
不再有什麼約束阻礙,真成了放浪形骸的出遊。
百花怒放反襯得寺內十分靜寂,野池邊細竹叢叢顯得極為幽雅。
不知何處的黃鶯叫的急切,好一會兒也沒停下。

創作背景

此詩大約是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杜甫游梓州郪縣西南牛頭寺時所作,時年五十二歲。這一年間,杜甫因陪一些官員游賞蜀國山水,曾到閬州(四川閬中),游牛頭、兜率、惠義諸寺。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在盛唐一代,禪宗內名氣最響亮的,除了“南能北秀”外,就是牛頭山的牛頭宗這一派了。他們有不少寺廟,禪風高古,極得士人們的崇敬,所以連杜甫這樣的正統儒生,也去朝拜。杜甫是在廣德年間朝拜牛頭山的,當時的住持是牛頭山的第六代傳人牛頭慧忠禪師。慧忠禪師的師兄,名聲更為響亮的鶴林玄素禪師也時常回來。杜甫在牛頭山就見到了鶴林禪師。
“青山意不盡,袞袞上牛頭。”杜甫這次上牛頭山,看到的情景不僅是“青山意不盡”,在江南,到處皆是“滿目青山”的景象,更為奇特的是,朝中眾多的大臣,那“袞袞諸公”們,也紛紛前往牛頭山去朝聖。
“無復能拘礙,真成浪出遊。”杜甫當時雖無功名,一介寒儒,但相當自信,並不以“袞袞”們為然,所以有“無復能拘礙”的自在感。杜甫學而有成,在儒學上的造詣,如同修行人“成真”——見道了一樣,“浪出遊”,隨便出來走一走,原本沒有什麼目的和打算。
“花濃春寺靜,竹細野池幽。”雖然人流“袞袞”,但牛頭寺氣派大,規矩多,一點也不喧鬧,加之杜甫心中也是寧靜的,所以才有“靜”和“幽”的感受,在“花濃春寺”和“竹細野池”盡情地享受。
“何處鶯啼切,移時獨未休。”靜中又有“鬧”,不知林中何處,一隻黃鶯在引頸高歌,啼聲婉轉,並且經久不息。杜甫就這樣,陶醉在這花濃、竹細、春寺、野池和婉切的鶯啼中。
這首詩寫得自然輕巧,簡簡單單的四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優美的登山圖景,而其中濃花、春寺、細竹、野池、鶯啼則給人特別親切的感受。全詩情景交融,動靜結合,描寫精細傳神,頗見功力。

名家點評

清·仇兆鰲注《杜詩詳註》:首章,初上寺而賦也。上四登山,喜心目之曠。下四入寺,詠景物之佳。花竹之下,寺靜池幽,反覺鶯啼太切,真是巧於形容。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杜甫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