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涌龍虎旗

上涌龍虎旗

龍虎旗起源於桂格鄭氏。因為其開基始祖鄭叔琚是開發上涌最早(公元858年)的先軀,繁衍子孫較早,後代人文多。如鄭氏重學風,其祠堂正中掛匾“文章初祖”,左掛“理學文賢”,右掛“狀元宰輔”;下堂對聯:“倡學名儒第,封功宰相家”。所以鄭氏便按其人才的文武職造龍虎旗出陣恭迎“俚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涌鎮龍虎旗
  • 朝代:宋代
  • 民俗活動:十月初一
  • 地區:福建省德化縣上涌鎮
基本信息,民俗活動,紀念意義,

基本信息

龍虎旗起源於桂格鄭氏。因為其開基始祖鄭叔琚是開發上涌最早(公元858年)的先軀,繁衍子孫較早,後代人文多。如鄭氏重學風,其祠堂正中掛匾“文章初祖”,左掛“理學文賢”,右掛“狀元宰輔”;下堂對聯:“倡學名儒第,封功宰相家”。所以鄭氏便按其人才的文武職造龍虎旗出陣恭迎“俚長”。
自從桂格鄭氏龍虎旗的出現,每逢十月初一盛典,其他甲份也紛紛效仿,而且有更明確嚴格的要求:龍旗必須秀才以上;虎旗,必須具備相當於秀才以上資格。每年十月初一,游鄉、踩街的隊伍,首先引人注目的就是龍虎旗,人們都會認真數一數龍虎旗有多少,以便知道值年的那個甲份出了多少人才。因此,“十班”之中以此為榮,相互激勵,和平競爭,引起了“十班”之中和全鎮各村對培養人才,造就人才的重視,對推動社會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現代,對龍虎旗具備資格的規定,一般只要是國家正式公職人員和中專文化程度以上(包括在學生)便有資格出具龍虎旗;文職扛龍旗,武職(包括武校學生)掛虎旗。若有資格出具龍虎旗而不肯捧場的,會受到眾人的譴責。
龍虎旗隊中,也有先後順序:按職位、資歷的高低依序而行。

民俗活動

十月初一龍虎旗活動隊伍排序很講究:最前面是“小鬼”開路,扮演“小鬼”的藝人化裝上陣,高舉“進香”牌,沿途表演幽默滑稽動作;緊接著是領隊,領隊是經慎重推選出的族中最有名望的人擔任,指揮著各自村落的隊伍;領隊的後面緊接著龍虎旗隊,依次排列,龍旗在前,虎旗在後;龍虎旗後面是戶旗(每戶1面)和五顏六色的彩旗;旗隊之後是獅隊、三通鼓、南音隊、花鼓隊、大鈸隊、西樂隊。
後來,由於上涌民眾每年要挑糧食到城關納稅十分艱苦,又要受到官府的種種刁難,有苦難言。只好祈求通濟宮“三聖”庇佑。於是,桂格、傳豪、雲路、西溪、黃井、劉坑、上涌、後坂民眾便集資在城關建座小廟,並再塑3尊佛像安奉。自此,每年交錢糧十分順利。為了答謝“三聖暗助”之功,眾人商議按當年集資的10股(稱為“10班”),每班每10年輪值1次,定每年十月初一恭迎“三聖”(又稱“里長”),答謝庇佑。當地流傳著的一句“割三年山芒,不夠迎一次里長”民間俗語,道出籌備的不易和活動的隆重。
活動時,要求每戶有1支戶旗,秀才以上出仕人員按文武官職位,有資格擁有1面分別繡著龍、虎圖案的仿古鋸齒邊彩旗打頭陣。龍旗代表文職,虎旗代表武職。龍虎旗隊成為活動的主要隊伍,後面緊跟著舞龍、舞獅、三通鼓、南音、大鈸等多種民間文藝表演隊伍,蜿蜒行進在鄉間田野里。

紀念意義

沿襲至今,演變成按大學生多少、對社會貢獻大小和社會知名度以及在農民心目中的威望等新的標準,來認定擁有多少面龍旗或虎旗,要求有資格的人一定要參與出旗,把龍虎旗作為該村、該姓氏人才輩出的標誌和榮耀,激勵人們發憤圖強,立志成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