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是中國傳統的藝術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先秦及漢魏時期,篆刻印章由印工鐫刻,藝術成就很高。隋唐以來,也各有其朝代的特點和風格,相傳,自元代畫家王冕開始用花乳石作印材,因鐫刻方便,流行更廣,到了明清兩代,由於出土文物中印章漸多,提供了大量參考資料,所以在文人士大夫中研究篆刻的風氣日益盛行,出現了很多篆刻家和流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集雲閣篆刻
- 材料:玉、石、銅、牙
- 構成:構圖和線條
- 時間:1983年
品種,概況,發展,
品種
集雲閣篆刻所用印材大有講究,並備有篆刻印章的各種材料,玉、石、銅、牙、角五大類都有。玉章有老虎石、獨山玉、新山石等,晶瑩明澈,光彩奪目。石章有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質地油潤,色彩瑰麗,還有舉世稀少的田黃石和雞血石,都是珍貴的印材,它本身就具有藝術欣賞價值。集雲閣的銅章造型古樸,匠工獨具。還有雪白的象牙章,漆黑的牛角章,以及造型典雅,雕工精細的各類印鈕。
概況
一塊印章的畫面主要由構圖和線條兩個要素構成。構圖是印文的章法和布局,要求在均衡中有變化,變化中有均衡,在固定的圖像中給人以活潑生動的感覺。線條是表現構圖的手段,以其曲直、粗細、轉折為構圖服務,但它本身又具有剛勁柔媚、澀鈍流暢等美的形態。線條運用得好,可以使構圖更加優美,增進畫面的美感。篆刻除了作為名章之外,還可以鐫刻一定的語句,宣述作者的思想和觀點。印章刻好之後,可以在側面刻上款識,謂之“邊款”,多用單刀刻出,也有特殊的藝術美。
發展
1983年,上海長江刻字廠在華山路開設上海集雲閣篆刻社。浙江地區明清時代各家的篆刻藝術頗有研究,造詣很深,治印以工雋朴茂取勝,尤以小篆入印名重,運用各種書體入印,以纖細、飄逸、雋秀、美觀見長,在實用與欣賞上有獨到之處。
1990年又在南市豫園和陝西南路增設了集雲閣,在主要賓館和商場等20多處設立篆刻業務承接點,並與東京、大阪和香港等地開展了篆刻印章的郵購業務。改革開放以前,上海長江刻字廠是全市唯一從事各種公私印章刻制和經營的單位。80年代中,市場開放,個體、私營和集體的刻字商店紛紛出現,由於機制靈活,生意頗佳。1990年全市約有60餘家,其中規模較大的有索達、浦江、白雲和蘭亭等刻字社(廠)。
1990年底,上海長江刻字廠有職工989人,房屋建築面積1.39萬平方米,有31個刻字門市部分布全市,厂部設4個刻字車間和1個仿古青銅器、玉牙雕刻工藝車間,全年總產值142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