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紅園
- 類型:公園
- 別稱:小公園
- 位置:閔行區江川路354號
- 周邊公交:閔行16路、閔東線、閔馬線
簡介,歷史沿革,園景介紹,
簡介
上海紅園內大量種植紅葉李、青楓、紅楓、三角楓等紅葉樹種,依山傍水,聚散相成。水面自然曲折,湖中心南部的無名島由三曲平橋與岸相連,山腰建有楓亭,水道上架有“凌波橋”,湖面可以行船盪漿。園內大樹參天,綠蔭蔽日,樹木生長茂盛,分為“櫻花爛漫”、“玉蘭爭艷”、“桂子飄香”、“水杉林”、“雪松林”、“棕櫚林”等植物景區。春之玉蘭、海棠、櫻花,夏之紫薇、夾竹桃、秋之紅楓、桂花、冬之臘梅、梅花等,景色優美,自然生態極佳,鳥類眾多。還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金錢松。園內還設有兒童樂園、老年活動中心等娛樂活動區。
上海紅園為上海市雙優公園。
交通:徐閔專線、莘海專線在江川路站下車,東坪專線在華坪路站下車,閔行16路、閔東線、閔馬線江川路汽輪機廠站下。
歷史沿革
1956年,上海汽輪機廠徵用農田33畝(2.2萬平方米)建託兒所,取名“紅園”。園內除建築外,植樹30餘種5000餘株,以女貞、海桐、白楊、柳樹為主。在園東部挖一個面積為2000平方米的人工湖,取土堆一座高3.5米的土山。1960年,閔行區人民委員會根據建設衛星城鎮的規劃,決定將紅園和毗鄰的學校及農田共76畝(5.07萬平方米)闢建為文化遊憩公園。工程由市園林管理處設計科柳綠華規劃及綠化設計,本著勤儉節約的原則,充分利用原有河道、設施和樹木,投資9.8萬元。同年3月1日,由上海縣綠化工程隊、上海市城市建設局閔行區建築公司施工,當年7月23日對外開放,初名小公園,1962年5月改名紅園。1972年後,公園曾多次進行局部的改建或修復,但在總體上仍保持原有的風貌。
園景介紹
公園以水組景,山水結合,聚散相成。水面自然曲折,湖中心的小島與沿湖設定的亭、廊、台、橋構成了多姿多彩的景色。橫臥於園東北部的土丘長60米,寬6米,高1.4米左右,上植青楓、黑松、桂花。在園東土山腰建楓亭,石結構,六角上翹,攢尖頂,頂上設定荷花型石柱,亭內設石凳,面積12.54平方米。亭周圍種植青楓、紅楓、黑松、桂花、木瓜海棠、廣玉蘭。
位於園湖中心南部的無名島,面積約200平方米,島上叢植紅楓、孝順竹、木芙蓉、榔榆、白榆。無名島有三曲平橋與岸相連,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寬1.85米,長10.8米。園東北有一座南北跨湖的石拱橋,寬2米,橋欄上有12隻雕工精細的石獅,南堍下置2隻稍大的石獅,橋身兩邊鐫“凌波”兩字,橋南植大海桐球和黃馨。園中部瀕湖建面積為15.75平方米的六角亭,鋼筋混凝土結構,翹角,綠色琉璃瓦攢尖頂,頂上置石葫蘆,亭內置水泥凳和鐵桿扶靠。亭西面橋頭兩側群植楓樹、柏樹,楓柏之間恰似一小澗,故稱“楓泊澗”。位於園西南有座松亭,面積9.6平方米。亭木結構,單檐木掛落,六角上翹,綠色琉璃瓦攢尖頂,頂上置荷花芯石柱。亭內南北兩邊置扶王靠,東西有門通園路。亭旁群置高低錯落的黃石,四周叢植松樹、翠竹、梅樹。
植物配置以常綠樹為基調,植以眾多的色葉樹木,突出了紅園的“紅”。常綠樹以香樟、雪松、黑松、棕櫚、廣玉蘭、桂花、八角金盤為主要樹種,落葉樹主要為紅葉李、槭樹、青楓、紅楓、白玉蘭、臘梅、紫薇、櫻花、海棠。園內大樹綠蔭蔽日,在高大喬木之下,植以成片灌木及地被,層次分明,形成合理的植物群落,保持良好生態環境。園內有“櫻花浪漫”、“桂子飄香”、“水杉林”、“雪松林”、“棕櫚林”等植物景區。在主幹道路兩側自然式的種植桂花、石楠、白玉蘭、紅葉李、茶花、杜鵑、灑金桃葉珊瑚,間植海桐球,瓜子黃楊球,以青桐、楓楊、香樟、黑松、三角楓作為遮蔭樹種。土山上大量種植黑松、龍柏、羅漢松、廣玉蘭、扁柏等常綠喬木,並間植紅葉李、烏桕、楓樹、榔榆、金絲桃、六月雪等花灌木,樹木季相變化豐富多彩。水邊以垂柳為骨幹樹種,配植木芙蓉、海棠等花灌木,以增加景色變化。兒童園內四周珊瑚樹遮住欄桿,並植紫薇、合歡、蚊母樹、梅花、七葉樹、烏桕、紅葉李、茶花、紅楓、含笑等喬灌木,中間空地種植高大懸鈴木和楓楊。花壇18隻星羅棋布於園中,面積共600平方米。全園樹木共114種6157株,喬木與灌木之比1∶1.35,常綠樹與落葉樹之比1∶0.38。 兒童園內有鞦韆水面有手划船、腳踏遊船。園中還設有售品部、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