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包括導論,社會管理制度:走向善治,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更好地滿足需求,
社會保障制度:從碎片化走向整合,附錄5個部分。《上海社會發展報告(2009)》認為,社會管理制度改革是社會體制改革中的一項基本內容。2008年上海在社會管理方面面臨一系列新的情況與問題,它們一方面促使整個管理體制發展完善,同時也提出了深化改革要求。從整個社會管理體制的改革思路來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體制新格局,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黨、政府、社會、民眾通力齊管的“管治”思路。它具有當代社會管理中不單純依靠政府行政管理的管治理論的思想,使單純一味的強權“統治”變為多元化的“善治”。上海在社會穩定管理、人口戶籍管理、社會組織管理、社會工作者職業化管理等方面不斷地進行了創新探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也暴露出一些新的問題。
對於2008年上海在深化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制度改革方面,《上海社會發展報告(2009)》重點對公共住房和教育服務體制進行了專題研究。住房與教育是對民生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影響的領域。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這兩個領域的公共性問題重新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上海近期的發展,在公共住房和公共教育方面所出現的問題和改革與發展中的瓶頸已經越來越凸顯,有必要深入開展研究。同時,上海作為一個日益多元化和國際化的大都市,公眾在宗教生活方面的需求也越來越成為一種“公共需求”的事實,對於政府如何提供制度性服務,如何發揮宗教團體、機構與信眾在現代生活中的積極作用,《上海社會發展報告(2009)》也作了探討。
深化社會保障體制的改革已經成為上海近年來十分重要的政府民生工程。2006年以來,上海市政府連續出台或修訂了多項社會保障政策。《上海社會發展報告(2009)》對上海特殊困難群體、基本養老、醫療三個方面的制度改革現狀,以及專門針對小城鎮居民和外來務工人員的創新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研究。上海社會保障系統的體制改革,一方面是對原有的系統進行改造,另一方面又要滿足不斷產生的新的需求。上海順應了經濟體制改革和城市經濟快速增長的需要,基本建立起了一個廣覆蓋、保基本、多元化、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
《上海社會發展報告(2009)》對上海在進一步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方面提出了以下一些建議:(1)順應生存型社會向發展型社會的進步,以醫療、教育、住房、養老保障等為突破口,繼續建立健全完善的民生社會保障制度和資源公平分配的制度體系,讓更多的人分享城市經濟發展的成果,促進社會相對公平、和諧穩定;(2)積極推動民生型社會事業項目的公益化回歸(教育、醫療、住房、公交等),完善與市場經濟體制配套的公共服務體系和國民福利體系;(3)穩步推進社會事業單位適應市場化的改革,全面激發社會發展潛力與活力,充實市場經濟體制和公共服務體系交融所帶動的社會部門的經濟創造力;(4)培育並重塑民間社會組織的社會主體地位,建立一套有中國特色和符合國際大都市特點的城市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機制,形成黨領導下,政府、市場、社會、公民間合作夥伴式的社會治理體系;(5)以基層社區民主治理為試點,加快政治體制改革進程,建立一個具有透明性、責任性、法治化的公共服務型政府,和科學化、民主化、社會化、規範化的政府決策機制。雖然標題是《上海社會發展報告(2009)》,但總結的是2008。
編輯推薦
《上海社會發展報告(2009)》為上海藍皮書之一。順應生存型社會向發展型社會的進步,以醫療、教育、住房、養老保障等為突破口,繼續建立健全完善的民生社會保障制度和資源公平分配的制度體系,讓更多的人分享城市經濟發展的成果,促進社會相對公平、和諧穩定。積極推動民生型社會事業項目的公益化回歸(教育、醫療、住房、公交等),完善與市場經濟體制配套的公共服務體系和國民福利體系。穩步推進社會事業單位適應市場化的改革,全面激發社會發展潛力與活力,充實市場經濟體制和公共服務體系交融所帶動的社會部門的經濟創造力。培育並重塑民間社會組織的社會主體地位,建立一套有中國特色和符合國際大都市特點的城市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機制,形成黨領導下,政府、市場、社會、公民間合作夥伴式的社會治理體系。以基層社區民主治理為試點,加快政治體制改革進程,建立一個具有透明性、責任性、法治化特點的公共服務型政府以及科學化、民主化、社會化、規範化特點的政府決策機制。
作者簡介
盧漢龍,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主要研究領域為套用社會學理論和發展社會學。主持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轉型與社會發展重點學科建設。在現代化與社會結構轉型、社會指標與生活質量、消費文化與時間分配、就業與社會階層、都市化與社區理論研究方面均有建樹。先後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杜克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康內爾大學、耶魯大學和英國社會發展研究院等著名學府從事過講學和客座研究工作。專長於社會統計與社會調查,並在組織社會調查、將社會學實證研究方法推廣於決策研究方面有積極貢獻,在國內外社會學界和決策諮詢方面均享有良好聲譽。同時也擔任英國《社會學》(Sociology)雜誌國際編委,香港《中國評論》(ChinaReview)雜誌編委,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常務理事,中國城市國際研究網路理事等學術職務。目前研究興趣集中在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內在關係,作為轉型理論研究的學術帶頭人和美國康內爾大學經濟社會研究中心以及歐洲學者合作正在對中國轉型中的綜合理論問題進行深化研究。
2000年起,負責《上海社會發展報告》的研究編寫工作。這套藍皮書系列的主要特點是每年選取一個和中國社會發展最為緊密的主題,以專家的視野、上海為題材總結髮展的經驗,探討發展中的問題,分析發展的前景。
圖書目錄
導論 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推動社會轉型改造
社會管理制度:走向善治
上海社會穩定管理政策經驗總結與創新策略
戶籍制度與上海人口管理改革思路探討
上海社會工作專業化與職業化發展狀況
浦東深化改革中的社會組織成長與發育
上海共青團對青年社會組織的樞紐式管理:以汶川地震為例
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更好地滿足需求
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改革與發展
作為公共文化空間的宗教活動場所的合理布局
創建具有中國特色上海特點的住房保障制度
農民工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研究
社會保障制度:從碎片化走向整合
上海特殊困難人群社會保障體制的改革與完善
上海養老保險改革的回顧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