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是上海市總工會主辦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作為上海工會一個重要的教育培訓基地,主要承擔工會幹部教育培訓和套用性人才培養的職能。
學院建於1951年,前身為上海市總工會幹部學校。1985年發展為上海工會幹部管理學院。2005年轉型為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學院占地470畝,現有《
勞動與社會保障》、《社會工作》、《安全技術管理》、《食品質量與安全檢測》、《文物鑑定與修復》、《物流管理》等26個專業。在校全日制高職學生達5000人。
學院本著建設工會一流的教育培訓基地,服務工會、服務職工、服務社會的辦學定位,通過高職套用性人才核心能力培養與工會工作者套用能力培訓的有效銜接,形成集高職套用性人才培養與工會工作者職後培訓為一體的發展格局。連續三次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多次被
中華全國總工會評為全國工會幹部教育培訓工作先進單位。
發展歷史
歷史使命
一、上海市總工會幹部學校的誕生
新中國誕生後,上海這個產業工人最集中的城市上海市總工會隨之宣告成立。中共上海市委第三副書記劉長勝任上海市總工會主席,陳毅市長欣然命筆,為上海市總工會題名。
上海市總工會剛剛成立,各級工會組織陸續組建,急需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有組織能力的工會幹部。為了加快工會幹部的培養,1951年3月28日上海市總工會第一屆第五次委員會擴大會議上,決定建立上海市總工會幹部學校。
在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上海市總工會幹部學校於1951年
五卅運動紀念日正式成立。首任校長由時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三書記、上海市總工會主席劉長勝兼任。校址設於威海衛路696號。
工會幹部學校副校長王關昶、金紹朱兼任。工作人員為64人(其中幹部43人)。學員人數達400餘人。
1952年2月,時任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鐘民同志任上海市總工會主席,兼任市總工會幹部學校校長,副校長金紹朱兼任,另設有傅一夫、許德良兩位副校長。
上海工會幹部學校成立後,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制定了“為黨的中心任務,多培訓,快培訓”的辦學方針。結合恢復經濟、
抗美援朝、
三反五反、民主改革運動和工會組織建設的需要,舉辦基層工會主席短訓班、三反隊員、五反高級職員等培訓班,培訓總人數達5017名;指導各區工會開展業餘培訓,受訓人員達106614人次。
1954年3月經市委辦公廳批准,上海市總工會幹部學校與華東工會幹部學校合併,並在瑞金二路450號設立二部。
兩校合併後,工作人員增至125人,其中幹部為94人;學員人數1850人。
1955年上海市總工會於漕寶路120號建造的幹校新校舍竣工,新校舍占地180畝,建築面積25000平方米,擁有教學大樓一幢,辦公大樓一幢,圖書館、閱覽室,大禮堂一座、中型禮堂二座,學生宿舍四幢,八幢教職工宿舍小樓,健身房、足球場、籃球場等設施。
新校使用後,將威海衛路校舍改為上海市總工會幹部學校二部。
1955年3月,上海工會幹部學校隨著上海市總工會更名為“上海市工會聯合會幹部學校”,此校名直到1964年重建時恢復為“上海市總工會幹校”。
1956年學校的教育工作有了很大的發展。政治理論教研室:下設哲學、黨史、政治經濟學三個教研組;工會建設教研室:下設組織、宣傳、生產、工資、勞動保護、勞動保險六個教研組;經濟知識教研室:下設勞動、經濟企業管理兩個組。
1957年,校長:金紹朱
副校長:許德良
教職工人數增至201人,其中幹部124人。工會教育工作日臻完善,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
1958年,上海市總工會經過內部整風,實施機構精簡。上海市總工會幹部學校於當年12月移交給上海化工專科學校。
二、上海市總工會幹部校第一次恢復時期
1963年,市委黨校以及團校相繼恢復。經上海市委批准,上海市總工會幹部學校於1964年5月重新建立。
定址為閔行工人俱樂部,閔行新華路27號。
重建的上海市總工會幹部學校,經市委組織部、市編制委員會批准核編為40名。
校長:由上海市總工會主席張琪(兼)
副校長:範文賢(兼)
副校長:姚良如(兼)
黨總支書記:範文賢(兼)
黨總支副書記:黃杰
在恢復幹校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培訓各級工會幹部一千多人。
1965年6月,全體教職工奉派到工廠、農村搞
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工會幹部教育培訓工作停止。
三、上海市總工會幹部學校第二次恢復
1978年上海市總工會恢復工作。1980年12月上海市總工會黨組決定,恢復上海市總工會幹部學校,學校借用楊浦區勞動公園十一間房子作為臨時辦學用房。任命黃杰同志為負責人。
1981年3月16日,上海市總工會幹部學校成立了臨時黨支部,任命黃杰同志為黨支部書記,何瑛同志為副書記。
1983年8月,工會幹部學校設在上海市總工會機關本部的二樓。自1980年至1984年共舉辦工會幹部培訓班16期,培訓工會幹部2136人。還開辦了各類中等文化教育補習班。
艱難崛起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工會組織得到了全面的恢復和發展。為了滿足廣大工會幹部學習文化知識,適應新時期工會工作的需要,1983年6月5日,上海市總工會決定新建工會幹部學校。
1985年3月23日經市政府批准,國家教委備案,學校改名為
上海工會管理幹部學院,學院具備成人高等學歷教育的資質。
院長:市總工會主席袁張度(兼)
黨委書記:黃杰
常務副院長:鄔秋山
副院長:張洞明
原中共中央第八屆政治局候補委員、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陸定一,為學院題寫了校名。
1985年首屆招生成人大專全脫產學生136人。
1985年9月2日,學院於上海市總工會六樓禮堂舉行了“上海工會幹部學院首屆工會幹部班開學典禮。
1986年11月23日,學院舉行了吉林路二號落成典禮。時任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的吳邦國到會祝賀並與原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上海市總工會主席、上海市總工會部學校第二任校長鐘民、上海市總工會主席江榮為新院揭牌。原上海市總工會主席張琪出席了慶典活動。
學院座落於吉林路2號,勞動公園內,校園占地2.3畝。
學院體制為上海市總工會全額撥款的
直屬事業單位。核編為122名。
1986年1月上海市總工會主席江榮兼任學院院長;
院長:鄔秋山
書記:陳志偉
副院長:陳秀鳳
副院長:張洞明
教工人數:為105人,其中專兼職教師為35人;
設有工建教研室、馬列教研室、綜合教研室、群文教研室、
幹部培訓中心、繼教中心等教研機構。
設定:工會學、民眾文化、勞動經濟管理、勞動法等專業。
1990年11月安呈林同志任學院黨委書記。
1985年至1995年學院成人教育蓬勃發展。學員來自江西、安徽、青海、山西、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地。
據統計1985年至1995年成人大專學歷畢業生為500多名。有相當多的學生畢業後成為企業的骨幹或走上了領導崗位。
開設勞動模範和先進個人文化學習班,累計招收557人進行高中文化強化學習,有538人通過了市教育局高中畢業文化統考。這些學生高中畢業後,參加了成人高考,有516人升入了交大、復旦、同濟和工會幹部管理學院等各類高校,升學率達96%。一些著名的勞動模範如:金家凱、陸美紅、孟麗昭等紛紛到學院進修學習,十年來培養勞模大專、本科學生461人,其中大部分走上了各級領導崗位。
1991年3月14日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楊興富、組織部長肖錫甲等領導來院看望勞模學生。
1992年5月4日,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陳鐵迪,在上海市總工會主席江榮的陪同下到學院視察。
江雲妹、姜兆娟二位老師為勞模班的建設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江雲妹老師於1984年被評為上海市“
三八紅旗手”;姜兆娟老師於1987年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
1989年學院內部《院刊》改為《上海工會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8年經
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在全國公開發行。
1985年至1995年學院的科研工作有了長足的發展,編輯出版各類著作39部;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
學院在舉辦學歷教育科研的同時,工會幹部教育培訓同步開展。1985年至1995年共舉辦工會幹部培訓辦38期,聯辦班67個,培訓各類工會幹部總數為11259人。
奮力前行
1995年8月,經中共上海市委任命袁覺英同志為院長。安呈林為黨委書記,副院長王文偉,副院長郭欣。鄔秋山同志為副局級調研員。
1997年1月31日市總工會第63次主席辦公會議決定科中大廈移交給學院使用。
學院搬遷至中山北二路1800號,教學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為了加快學院的發展,學院提出了“立足工會,成普結合;面向職工,服務社會。”辦學方針。
學院在培訓中注重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創造出“講理論重實踐,善研究重前瞻;講質量重效果,嚴管理重服務”上海工會管理幹部學院工會幹部培訓特色品牌。
自1996年至2004年開展工會幹部培訓651期培訓人數58167人,各類講座413場次聽講人數達74014人次。
1996年至2004年共舉辦兄弟省市工會培訓班63期,培訓工會幹部7717人。
2000年經市教委批准,我院招收應屆畢業的高中和“三校”學生,首期高職學生262名,開始了高等職業教育。
2001年2月,學院的高職學生全部從中山北二路遷至南翔校區。並定名為上海工會管理幹部學院高職分院。同年招收高職學生594名。
2001年4月,學院又設立了高職川沙校區。
跨越發展
2003年4月4日,市人大副主任、市總工會主席陳豪來院視察,聽取學院工作和發展規劃的匯報。指出工會教育還應當堅持走發展的道路。
2003年7月迎來了首屆高職學生畢業,學院舉行了隆重的畢業典禮活動。
2003年9月南翔校區搬遷至奉賢中專八字橋路2800號。同年招收高職學生1295名。在校高職學生以達到2151名,成高在校生339名。
2003年8月4日上海市總工會同意擴建,
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覆立項。同年,上海市建設委員會批覆同意擴建上海工會管理幹部學院。上海工會學院的項目建議書上報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04年2月12日,學院占地約470畝,工程投資36000萬元。
2004年4月28日,新校區“三通一平”後,打下第一根樁。
院領導全身心地撲在新院的建設上,協調各方嚴把安全質量關。
陳豪主席要求學院要建成“上海工會一流的幹部培訓基地,一流的理論研究基地,一流的對外交流基地”三個一流的院校。
2004年5月12日,上海市人大副主任、市總工會主席陳豪在副主席張興淮、汪蘭潔,市教委副主任莫負春、奉賢區委副書記韋源陪同下來院視察正在緊張建設的工地現場,慰問施工人員並祝賀教學樓封頂。
2005年3月1日學院召開全院教職工《轉型動員大會》,會議提出: “以評促建,以評促改”,高標準嚴要求,保質保量做好工作。
2005年8月2日新院一期工程竣工。
新校區一期工程完成教學樓、教學輔助用房、生活用房等46953平方米,以及運動場等相關配套設施。一期投入教學設備總值1496.26萬元。
2005年9月10日,學院新老生歡欣鼓舞地入住新校區。2005年,是上海工會管理幹部學院騰飛的一年,值得永遠紀念的一年。 這一年,學院在歷年榮獲上海市市級機關文明先進單位的基礎上,又榮獲了上海市文明單位光榮稱號。
這一年,學院學報被評為《全國社科類優秀刊物》;石雲教授被評為上海市育才獎。
轉型後,學院始終把“加強內涵建設、全方位提高教學和管理質量”作為全院工作的努力方向。
設有:公共管理系、經濟管理系、基礎教學部、成教部、工會
幹部培訓中心,理論研究室等教研機構。
2007年,基礎教學部改為系建制,定名為人文藝術系。
2006年9月,基本建設二期工程開工。
2008年8月,基本建設三期工程啟動。
2009年12月,一、二、三期工程全部竣工。
學院黨政領導勵精圖治,在抓好學院硬體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內函建設,制定《教師教學質量考核辦法》、《教學成果獎勵辦法》、《骨幹教師遴選培養辦法》、《青年教師下基層鍛鍊實踐實施辦法》、《優秀教師選拔培養辦法》等管理制度。
2006年4月28日,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黨委召開了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第一次黨代會暨上海工會管理幹部學院第六次黨代會。
2006年7年5日召開了首屆團代會。
2006年10年13日召開了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第一屆暨上海工會管理幹部學院第五屆教職工代表大會。
2006年7月25日上午9時,中共上海委副書記王安順、市人大副主任市總工會主席陳豪等領導一行來奉賢新校區視察。
學院始終堅持“加強內涵建設,全方位提高教學和管理質量”的工作方針。2007年4月,對23個專業,4大公共課程進行剖析,使之更加符合專業目標、課程設定更加合理。
學院積極發揮工會幹部教育培訓的主陣地作用,根據工會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開設培訓科目和培訓課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的探索與實踐》、《當前工會維權與勞動爭議中的熱點問題剖析》、《加強民主管理,增強工會活力》、《集體協商與集體契約運作中的難點破解》、《工會幹部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與能力》、《工會主席的領導力與執行能力》、《領導幹部的工作智慧》、《工會幹部的情商》、《工會幹部的溝通與語言藝術》。目前,又開發了特色課程:《走進2010年——工會工作的思考》、《突發事件中工會的應對》、《工會幹部的心理壓力調適》、《女工幹部的素質與能力》、《婚姻家庭與愛情保鮮》、《婚姻家庭中女性權益維護》等。
2006至2008年我院教師共發表教學論文116篇;主持集體科研題目26項。
學生職業能力和素質不斷提高,就業率保持在較高水平。
2005年就業率98.8%;簽約率11%;
2006年就業率99.22%;簽約率13%;
2007年就業率98.65%;簽約率23%。
2008年就業率99.24%;簽約率29%。
2009年就業率99.39%;簽約率52%。
2010年就業率99.88%;簽約率86%。
培訓基地
一、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專業結構
學院依託工會在參與勞動關係協調、社會保障政策改革、職工收入分配、企業安全管理、社會救助、促進職工就業、組織職工文化活動中形成的人才和組織網路優勢,形成了具有工會特色的專業結構體系。
一是緊密聯繫上海社會發展對社會管理人才的需求,圍繞工會組織的社會參與職能,依靠工會參與社會管理形成的資源,形成了以工會
社會工作專業為龍頭的社會管理類專業群。
二是緊密聯繫工會組織開展勞動保護工作,參與企業安全生產管理,維護職工生命安全健康的職能,形成了以
安全技術管理專業為龍頭的安全健康類專業群。
三是緊密聯繫都市文化產業發展需要,結合工會組織積極引導和開展豐富多彩的民眾文化的職能,形成了以文物鑑定與修復專業為龍頭的傳統文化保護類專業群。
二、創建了“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傳統文化保護類專業群通過組建“大師工作室”、成立“文博藝術品公司”,面向社會承接文物修復業務進行生產性教學;與上海擋案館、博物館等單位建立深度校企合作關係,實現生產性教學和技術研發有機結合。
社會管理類專業群形成以創建社團組織為核心能力,以真實服務項目為載體的人才培養模式;
社會工作專業與上海星火開發區合作創立了上海第一所企業社工師事務所,與企業合作開發企業服務項目,專業以這些真實項目引領課程改革。
安全健康類專業群實施學校與企業相結合,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畢業生就業率均為100%,專業對口率達85%以上。
三、建立勞模導師制,豐富了職業素養的教學形式
學院聘請著名勞動模範為學生的德育導師、專業導師、就業導師。勞模導師進課堂、帶學生,培育學生愛崗敬業的職業素養。通過建立勞模實訓點、勞模精神展示館等勞模育人基地,傳承和弘揚勞模精神;通過開發勞模精神課程,建立勞模精神研究中心等途徑,完善勞模育人的運作機制,形成以“愛崗敬業”為核心的職業素養教育體系。
四、工會幹部教育培訓水平不斷提高
近年來,學院堅持“服務工會、服務職工、服務社會”的指導思想,以建設一流的教育培訓基地為目標,堅持依託工會資源發展特色學歷教育、以學歷教育提升工會教育培訓水平的辦學思路。
一是搭建學歷教育和工會教育培訓的課程平台
學院積極開發《群體性突發事件應對》、《工會幹部應具備的素質與能力》等平台課程,通過工會工作者核心能力培訓與高職套用性人才核心能力培養的有效銜接,搭建培養職業化、社會化工會工作者的課程體系。
二是不斷改善教育培訓的教學條件和水平 通過“群體性突發事件處置情景模擬實訓室”、“公共安全防範情景模擬實訓室”和“媒體溝通與危機應對實訓室”等實訓場所的建設,工會幹部教育培訓的教學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