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2003年4月18日掛牌成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交通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
- 成立時間:2003年4月18日
- 機構地址:上海
- 主管部門:上海交通大學
- 別名:上海交通大學下屬單位
上海交通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2003年4月18日掛牌成立。
上海交通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2003年4月18日掛牌成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博士擔任中心名譽主任“上海交通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博士擔任中心名譽主任。上海交大校長謝繩武與...
上海交通大學空間結構研究中心於1999年4月20日成立,現隸屬於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從事現代新型空間結構的理論研究、教學、套用技術開發、設計與諮詢,招收結構工程領域空間結構學科的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後研究人員。空間結構研究中心承擔完成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部委縱向研究課題,以及主持或參與設計了幾十項大型...
上海交通大學臨近空間研究中心目前承擔多項臨近空間浮空器平台總體方案和關鍵技術相關的科研項目,以及低空飛艇研製任務。科研項目來源包括國家某重大專項、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其他企事業單位聯合等。上海交通大學臨近空間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 飛行器總體設計與系統集成技術;(2) 氣動分析、計算與設計;(...
科學與技術政策研究中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的。"科學與技術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近年來承擔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科技部軟科學研究項目在內的10餘項有關科學與技術政策研究的課題,撰寫了十餘份有關科學與技術政策研究的政府諮詢報告,發表了十餘篇關於科學與技術政策研究的學術論文,出版了兩部有關科學...
上海交通大學於1935年首設航空門,2002年復建航空航天工程系,2005年成立空天技術研究院,2008年成立航空航天學院。學院下設飛行器設計系、航空宇航信息與控制系、航空宇航推進系、臨近空間研究中心、吳鎮遠空氣動力學中心和航空宇航系統工程研究中心,擁有“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飛行器設計”入選首批...
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院)共同建設的航天先進技術聯合研究中心及聯合實驗室成立暨揭牌儀式2010年12月2日在交大閔行校區學術活動中心報告廳隆重舉行。簡介 根據協定,航天先進技術聯合研究中心設在該校,該校常務副校長林忠欽和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朱芝松將擔任主任,下設四個聯合...
上海交通大學信息技術與電氣工程研究院成立於2011年1月24日,研究院下屬圖像通信及網路工程研究所、空間信息技術研究中心、信息安全研究所、電力設備智慧型化技術研究所。作為學校改革試點的三個單位之一,電信學院根據學校《上海交通大學電類學科體制機制改革原則方案》檔案精神,已經制訂了改革發展實施方案,主要包括師資分類...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是主管全校科學技術研究工作和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發展的業務部門。發展歷史 根據學校加強科研巨觀管理、提升服務水平的要求,科研院在2010年4月進行了新一輪管理機構改革,根據管理職能要求,共設計畫項目辦公室、平台基地辦公室、科技合作辦公室、國際合作辦公室、重大專項辦公室、成果管理辦公...
張荻,男,漢族,1957年3月出生於陝西省西安市,籍貫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中國共產黨黨員,材料加工與結構材料專家,歐洲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交通大學)主任。 張荻於1982年獲得西安交通大學學士學位;1985獲得大阪大學碩士學位;1988年獲得大阪大學博士...
上海交通大學凝固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系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下屬二級機構。中心前身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堯和教授於1996年創建,目前下設材料生態製備實驗室、高溫材料工程實驗室和高純電子材料實驗室,中心負責人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孫寶德教授。近年來累計承擔科研項目40餘項,其中包括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
研究院大於2000平方米的研究空間(包括分布於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中心小白樓、科技館、衛生科樓、閔行校區生命樓、Bio-X附屬醫院以及中科院生科院上海營養科學研究所等多處研究空間),申請到了幾乎所有不同類型的國家和地方的項目基金。師資隊伍 研究院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博士生導師8名,碩士生導師4名,其他教職工...
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技術學院副教授,教師黨支部支部書記,院教學委員會委員。在教學方面,主要講授科目:人工智慧、專家系統、管理信息系統、資料庫原理與套用、計算機科學導論、高級語言程式設計、網際網路原理與套用、計算機文化基礎.劉墨 1993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碩士。先後在數所名設計公司任首席設計師,尤...
研究方向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技術創新研究院下設六大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智慧型交通運輸系統(ITS)、建築信息化技術(BIM)及先進制造技術、智慧型結構與先進材料(AM)、城市人工智慧(AI)系統、設計管理、信息設計、城市藝術、大數據建模與仿真(BD-SIM)等。並將在環境與生態保護、新媒體傳播、智慧金融服務等...
李建華,男,1965年5月生,工學博士,教授。現任上海交通大學網路安全技術研究院院長,中國網路空間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擔任信息內容分析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網路信息安全管理監控與服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網路安全綜合管理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人物經歷 1982年至1986年,在上海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
2015年,張傑院士獲得國際雷射聚變領域最高獎項-愛德華·泰勒獎,這是我國科學家首次獲得此項榮譽,2016年,盛政明教授獲得全球華人物理與天文學會“亞洲成就獎”、嚮導教授獲教育部青年科學家獎。2017年,錢列加教授團隊獲得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上海交通大學雷射電漿研究所多項研究已處於國際領先水平,與多家國際本...
研究院院長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阮雪榆教授,同時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名譽院長,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國際知名的數位化製造技術與塑性成形技術(冷擠壓技術)專家。塑性成形技術與裝備研究院依託模具CAD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數位化製造技術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基地,將現代塑性成形技術與數位化製造技術有效結合,...
在未來的幾年中,課題組將在保持研究特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拓展研究方向,力爭取得更好的成績。在此熱忱歡迎海內外同仁來課題組訪問和洽談合作,歡迎各位青年才俊到我組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微電子材料與技術研究所:研究所隸屬於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先進材料研究中心,是2003年由原材料學院院長...
所得研究成果覆蓋了船海工程、力學、土木和國際航運等相關領域關鍵性技術的各個方面,包括:突破了3000米深水裝備的關鍵技術;發展了以海洋油氣為代表的海洋礦產資源開發海洋工程重大裝備,包括船舶、平台、潛水器等;開展了全生命周期的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和新概念研究,其範圍涵蓋從海面到海底的整個海洋空間;解決了跨...
獲2002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排名第二),2005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排名第三)。入選教育部2008新世紀優秀人才資助計畫。研究:1. 服務計算:隨著軟體技術與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許多業務功能都以軟體服務的模式通過網際網路進行交付。因而,網際網路上的服務已經形成了服務生態系統。如何在服務空間中利用多個...
科研基地 網路空間安全學科重要科研基地包括:信息內容分析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教育部網路信息安全管理與服務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信息安全綜合管理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擁有公安等級保護檢測授權機構——上海交通大學信息安全技術服務實驗室,巴黎高科電信學院和上海交通大學安全與信任聯合研究實驗室。
上海交通大學設計與藝術研究中心充分發揮產學研特點,合理利用高校、企業及相關科研機構之間資源優勢,推動設計驅動創新研究的穩步發展。研究方向 1. 基於ICT的產品和服務設計 立足於基於ICT(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Technology)技術的未來泛在智慧型(UI- Ubiquitous Intelligence)產業發展方向,及網際網路和感測網(物聯網...
是由上海交通大學牽頭,聯合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上海數慧系統技術有限公司共同組建的平台基地,是學校設計學院牽頭建設的首個省部級科技創新基地。發展歷史 2022年8月,2022年度自然資源部工程技術創新中心綜合論證結果名單公布。國土空間生態治理數字工程技術創新中心獲準立項建設。
國家863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專家組副組長 原總裝備部衛星套用技術專業組專家組副組長 2008.9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 2011.1上海交通大學信息技術與電氣工程研究院院長,北斗導航與位置服務重點實驗室主任,空間信息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智慧型探測與識別高校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 2016上海北斗導航...
上海交通大學首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國家型號副總師,國家專項專家。長期從事衛星編隊構形設計、姿軌動力學與控制、智慧型規劃與調度和地面仿真驗證等技術研究,支撐我國分散式遙感和在軌服務等重大工程基礎理論研究、背景預研和型號裝備研製。先後獲國家863基金、國家自然基金、高分專項、國家民用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