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資力量
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現有
中科院院士2 名,長江學者2名,教授31名(博士生導師29名),全院教職工近150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教師的比例為87.1%;在讀碩士生近230人,博士生近 200人,
工程碩士近50人,本科生491人;學科布局逐漸趨於完善,現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
套用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材料學三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化學、
化學工程與技術兩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含10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和材料學二級學科碩士點,化學工程領域工程碩士點,以及套用化學和
化學工程與工藝兩個本科招生專業,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專業人才,各類畢業生分布於海內外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著名企業。
學院擁有近兩萬平方米的實驗大樓和逾三千萬元的實驗儀器設備,加之雄厚的師資力量和活躍的學術思想,以及先進的實驗手段和儀器設備,使學院科技成果豐碩,科技水平日益攀升,國際交流廣泛,同美國、加拿大、日本、德國、英國、荷蘭等國家的科研和教學合作不斷增加,學院的學術影響和聲譽不斷提高。
科學研究
在“科研強院”的建設中,既強調基礎理論研究的重要性,又重視科學研究的工程化技術和產學研結合,一方面注重內涵建設,發揮自身優勢,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和使用好各種外部信息與資源,藉助內部與外部形成合力,理論研究與套用研究相得益彰,共同發展,有效地推動學院的學科建設和科研上水平,達到培養人才、科技攻關、服務社會的目的。近年來,學院分別在基礎理論和工程技術研究領域不斷取得佳績,連續承擔了多項國家“863計畫”、“973計畫”、國家重點攻關技術、國防攻關技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各類科技項目,以及大量企業委託項目研究及國際合作研究,2006 年7月,由化學化工學院教授領銜的“全氟離子交換膜工程技術研究”項目,順利通過了國家科技部組織的專家立項論證,成功入選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重大項目。2005年全院到校經費3000萬餘元。高水平論文和科研經費明顯增長,近年來,以我院為第一作者單位,每年被SCI收錄的論文達到100多篇,2003年為150篇,2004年為130餘篇,2005年為202篇。2004年,在Science、 Nature,J.Am.Chem.Soc.,Angew.Chemie. 等國際權威雜誌上發表論文5篇,2005年在Angew.Chemie和JACS雜誌上發表論文3篇,2006年發表7篇。1999-200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1項,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5項,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三等獎1 項,上海市優秀教材三等獎1項。
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無機合成與製備化學,材料化學,無機納米材料及手性介孔材料,超分子化學,金屬有機化學,手性配體的合成及不對稱催化反應,生物分析化學與代謝化學,分子模擬與計算化學,重原子體系的量子化學方法與套用,密度泛函理論的方法與套用,高分子自組裝,光、電、磁、醫等各種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與套用,聚合物流變學,橡塑加工與製品,高分子複合材料,高分子反應加工改性等,電化學工程與儲能電池技術,催化反應工程和新能源化工,精細化學品的合成,綠色化學工藝,金屬防腐與防護技術開發,環境保護和綜合利用等。
學院堅持理工交叉、基礎與套用並重的發展理念,在人才培養、基礎理論和工程技術研究領域不斷取得佳績。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學科行列。在超支化聚合物的可控制備和自組裝、手性化學和光電轉化材料等領域產生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研究成果,分別在“SCIENCE”和“NATURE”期刊上發表了上海交大首篇學術論文,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氯鹼用含氟離子分離膜關鍵技術成功攻克了困擾我國多年的工業難題,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學院開設的《大學化學》、《有機化學》等課程先後獲國家及上海市精品課程,培養的學生獲得了全國優博論文3篇,全國優博論文提名7篇,以及系列學生科技活動獎項。有三名畢業生分獲國際純粹及套用化學聯合會青年化學家獎。近年,學院年均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SCI學術論文200餘篇,學院年均獲得科研經費近億元。
專業設定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
本專業以化學工程與技術基本理論和方法為基礎,含電化學工程、分離工程、精細化工、反應工程等方向。以化工過程與工藝的研究與開發為主,是生物工程技術、環境工程、電子信息、新材料和能源等高科技領域的技術基礎主要研究方向。本專業主要培養具有掌握近代化學工程與技術基礎理論知識、實驗技能的,能在化學工程及相關領域內從事科學研究、工程設計、管理及教學的專業科技人才。本專業按照化學工程與技術基本理論體系,結合現代化工發展趨勢,構建“三傳一反 +X”的專業基礎知識結構。要求學生在學習數、理、化、生的基本知識的基礎上,掌握三傳一反基本原理及其套用知識,同時對建立在化工過程基礎上的新材料、生物技術、新能源、環境工程和製藥工程等領域的基礎理論和套用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基本訓練包括化學與化工實驗技能、工程實踐、計算機套用、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方法,具有開發設計生產過程及研製新產品的能力。專業主幹課程: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無機與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儀器分析、傳遞現象、單元操作、化學反應工程、化工熱力學、化工原理和化工專業實驗等。
套用化學專業
本專業高分子材料和科學方向的主要學習與研究內容為高分子材料的結構與性能、設計與改性、合成與表征、加工與套用。材料微結構表征、高等高分子化學、聚合物加工理論、近代物理實驗方法、高等有機化學、塑膠及橡膠配方與製品設計、功能高分子材料、多相多組分高分子材料、現代材料科學實驗方法、高等高分子製備、結構、與性能等。套用化學專業的主要研究領域有無機合成和有機合成化學、理論化學、計算化學及其在分子設計中的套用、毛細管電泳色譜、現代儀器分析等。本專業主要培養具有掌握寬厚化學基礎理論知識、實驗技能,能在高分子設計、合成與改性、電化學科學與技術等套用化學(化學、高分子化學)及相關領域內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設計、管理及教學的本科、碩士、博士高級專業科技人才。專業主幹課程: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無機與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實驗化學系列、儀器分析、化工基礎、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等。
歷史沿革
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交通大學化學系,當時隸屬於交大自然科學學院,徐名材教授任第一任系主任。1937年日本侵華上海淪陷,化學系一部隨交通大學西遷重慶,其餘大部遷入法租界繼續辦學,於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一度停辦。1945年抗戰勝利,交通大學搬回上海,化學系重建。1946年,化學工程系成立,蘇元復教授任首任系主任。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同步發展。之後幾年,化學系又增設了有機化學實驗室、生物學實驗室,學科發展更為全面。交大化學、化工在此期間蓬勃發展,蘇元復、顧翼東、曾昭掄、張大煜、吳學周等多位學術大師都曾先後在交大化學系和化工系工作過,培養了錢保功、徐光憲、高小霞、徐曉白、何祚庥、王方定、吳承康、毛用澤、韋潛光、王景堂、徐如人、胡英、關興亞等一批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為新中國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
1952年,全國高等教育模仿蘇聯辦學開始院系調整,交通大學化學系全部調往
復旦大學,化學工程系全部調出與其他學校化工力量結合創辦了華東化工學院(現
華東理工大學)。1955年,交通大學再次回響國家號召開始西遷,剛在院系調整後恢復成立不久的化學教研室又隨學校主體遷往西安,成為日後成立的西安交通大學基礎學科的重要支柱。1956年,上海交大再次重建化學教研室,交大化學在經歷了五年多的重大變遷後,至此又開始了一個全新的起點。1957年,物化分析教研室成立,此後二十餘年,上海交通大學的化學學科在動盪中逐步恢復和發展,直至改革開放後,迎來了又一次快速發展的歷史進程。1979年5月,上海交通大學整合化學教研室、物化分析教研室和高分子材料研究室三支辦學力量,正式成立套用化學系,並於同年成立電化學教研室。1984年,套用化學系成立了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室和生物科學與技術研究所,並招收環境化工專業和分子生物學專業研究生,此舉奠定了兩個新興學科(現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在交大的迅速發展,展現出交大化學人敢為人先的遠見與睿智。1979至1997年,套用化學系的學科布局、科研結構以及人才培養等各方面得到了充分發展,化工學科也逐步得以恢復重建。在此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於1997年正式成立。
歷任系主任和院長分別為徐名材、潘承圻、陸寶淦、沈溯明、梁普、裘維裕、蘇元復、孫璧媃、徐祥銘、唐小真、印傑、路慶華、陳接勝、朱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