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水岙窯址
- 位置:東錢湖的原上水村境內
- 年代:北宋中期
- 堆積深度:0.6-1米
- 發掘面積:250平方米
- 窯爐屬性:龍窯
勘探歷史,發掘過程,出土文物,文化價值,
勘探歷史
2012年11-12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為配合東錢湖開發建設,對窯址所在地塊進行調查、勘探時,發現1處宋代越窯遺址;2015年10-12月,為配合中國-中東歐投資貿易博覽會永久會址項目建設,在東錢湖旅遊度假區管理委員會和項目建設方寧波開投置業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對該窯址分布區進行了重點勘探;2016年2-11月,經浙江省文物局和國家文物局批准,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窯址進行了搶救性清理髮掘,共發現窯爐遺蹟兩條,出土了大批精美的越窯青瓷器和窯具等。
發掘過程
此次考古發掘面積約250平方米,上水岙窯址所在區域地層堆積深度約0.6-1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上部為緩坡,下部為平地。發現的窯爐遺蹟位於緩坡凹處,開口處距離地表0.2-1米,地層堆積較淺。
本次發掘僅發現了窯場的燒成區———窯爐遺蹟,備料區、成形區、上釉區、存儲區等作坊遺蹟和配套設施在早期平整農田和修築原沙山公路時損毀。窯爐遺蹟均為依山而建的龍窯,磚砌而成。兩條窯爐窯頭部分皆保存較好,但中段均遭破壞。
兩條龍窯窯爐在不同時期各經過至少3次修建改建,雖局部破損,但整體尚存,結構清晰,關鍵部位窯頭火膛和窯尾排煙系統保存較好,其發現對研究越窯的窯爐結構、布局和建造技術等提供了新的案例。
錢湖區域制瓷歷史悠久。史書記載,兩宋時期是東錢湖沿岸瓷器生產的鼎盛時期,青瓷窯址有二三十處。當時的窯址大多建在東錢湖東北的東吳、少白、沙堰一帶。這裡從水路可直達寧波港口,便於瓷器裝載外運。
出土文物
此次出土的青瓷種類非常豐富,主要包括碗、盤、杯、盞、盞托、盒、罐、壺、缽、香薰、瓶、套盒、水盂、枕、洗、硯台、五管燈、唾盂等越窯青瓷產品和匣缽、墊圈、複合型墊具等燒窯用具。有的造型別致,在以往越窯考古中未曾發現,比如仿青銅禮器的越窯青瓷花口尊;有的在其他的越窯遺址很少見,如鏤雕鳳紋、龍紋的香薰。
這一方面說明北宋時期生活日用瓷的普及,從生活必需品到香薰、茶盞等文人墨客彈琴冥想、修身養性時所用的器具,充分反映了宋代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的青瓷成型工藝成熟複雜,很多青瓷都是多次反覆燒制完成的。
上水岙窯址出土的青瓷最大的亮點是紋飾精美多樣,既有蓮瓣、牡丹、荷葉、蓮蓬、雲草等植物花卉紋樣,也有鳳、龍、雀、鴛鴦、鸚鵡、鶴、魚等動物紋樣。加上裝飾工藝繁複,刻劃花、淺浮雕、鏤雕、堆塑等工藝大量運用,使器物呈現多層次的立體浮雕感。
“這么多紋飾講究、工藝複雜、器形多樣的越窯青瓷,在同時期宋代越窯遺址中沒有發現過,因此意義非常重大。宋瓷代表的不僅僅是瓷文化,還有當時的審美和藝術。”羅鵬指著一個雀繞牡丹蓮花瓣紋缽的底片給大家介紹,只見內底刻著一隻雀鳥,展翅飛翔在牡丹花叢中,內外壁都刻有蓮花瓣紋,底部刻有“大”字款,質地細膩而緊密,青綠釉層晶瑩滋潤,堪稱青瓷精品。
很多器物的底部都刻有文字,如“大”“內”“千”“十”“周置”“大吉”“曾州”“上清”等,為研究越窯提供了珍貴的文字資料。羅鵬認為,一些“大”“內”等單字款器物應屬比較高檔的產品,少數器物與上林湖地區調查採集到的刻有“官樣”字款的產品類似,可能為官督民燒產品,或者是仿“官樣”燒制。
文化價值
專家充分肯定了上水岙窯址的文化價值,認為本次發掘的青瓷產品鏤雕、刻劃花工藝精湛,胎質釉色比較上乘,代表了所處時期的工藝水平,個別產品彌補了越窯青瓷產品的空白,讓業界對東錢湖周邊的窯業有了全新的認識。
該處出土的很多產品在海外遺址中有類似品種。日本考古遺址、印尼沉船遺址、杜拜考古發現的越窯青瓷與上水岙窯址的青瓷高度吻合或近似一致。“這兒的青瓷除了日用,以及部分上貢朝廷之外,還有為數不少的外銷瓷。這說明1000多年前,越窯青瓷就開始了訂單貿易,並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銷往全世界。”羅鵬說。
上水岙窯址的發現,不僅極大提升了作為越窯三大生產中心之一的東錢湖窯場在越窯青瓷體系中的歷史地位,也提升了東錢湖旅遊度假區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達到了文物保護與開發建設共享雙贏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