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孔岙窯址,在臨海大洋街道的五孔岙村東,地處掃帚山麓岙里水庫大壩北端。1958年2月,當地社員在做水庫時發現。同年3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進行了清理髮掘。1983年4月15日,臨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臨海縣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孔岙窯址
- 面積約:2000平方米
- 地處:掃帚山麓岙里水庫大壩北端
- 發現時間:1958年2月
簡介,歷史背景,
簡介
五孔岙窯始於南朝而盛於唐,窯址面積約2000平方米,堆積層厚,內涵豐富。產品以碗為大宗,從所採集的標本來看,早期的形制粗大,胎質厚重,外壁多施半釉;後期的為喇叭口、低圈足,釉色偏黃。主要有4式:1式碗,口微敞,厚圈足,釉色偏黃。口徑25、高9.7、底徑12、胎壁厚度1、圈徑1.4厘米。2式碗,直口、折腹、凹底,胎質疏鬆,施黃色半釉,薄而無光。口徑18·3、高5·5、底徑8·5厘米。3式碗,敞口、圈足,胎質較松,呈淡土紅色,施黃色半釉,無光亮。4式碗,口徑15.5、高6.3、底徑10厘米。4式碗,口微敞、凹底,胎厚實。釉色青中偏黃,釉層厚而發亮。其它的器物還有壺、罐、瓶、碗、盤、洗、缽和硯等,表面多為素麵。釉質粗拙,釉色青中泛黃,無光澤,釉層容易脫落。窯具有齒口蹄形、匣缽、支丁和筒形支墊。
歷史背景
臨海立縣較早,西漢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即立回浦縣於章安(今椒江市章安鎮),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回浦為章安縣,到三國置臨海郡,及此後移於今之所在。從臨海窯址的分布範圍看,其興盛發展是與政治權力中心的興盛發展是緊密相連的。發展趨勢是隨著臨海政治中心的內移,而逐漸從沿海到內地,從靈江下游向靈江上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