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術語。證名。指五臟六腑上升於頭部的精氣不足。《靈樞·口問》:“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聾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氣不足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指五臟六腑上升於頭部的精氣不足。
解讀
指五臟六腑上升於頭部的精氣不足。《靈樞·口問》:“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聾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 上氣不足是與中氣不足,下氣不足相對而言的一種氣虛證候,臨床主要表現為大腦的思維及耳目視聽功能的障礙。多因勞倦過度,或飲食不結或稟賦體弱等致脾胃虛弱,清陽不升,頭目上竅失養而產生本證。李東垣說:“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皆因脾胃先虛而氣不上行之所致也。”
中醫套用
上氣不足證
1、主症:頭暈健忘,耳鳴眼花,時輕時重。
2、臨床表現:頭暈昏沉,抬舉無力,思維遲鈍,健忘,耳中鳴響,視物昏花,易於疲倦,聲低氣怯,面色無華,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脈弱無力。
3、本證的發展及影響:上氣不足經過確當的治療,多可較快地得以恢復。若上氣不足進一步發展,多可同時兼有中氣不足之證。若上氣不足,髓海久失其養,則可發展為髓海不足之證。若上病及下,可形成腎氣虛衰之證。
4、與相關證候的鑑別:
(1)與髓海不足證的鑑別:兩者同可見有頭暈健忘,耳鳴眼花等症,但髓海不足證的基本病機是腎精虧乏,髓海失養,故主要症候為下元不足,如腰膝酸軟,足痿無力等症,而本證的基本病機為氣虛清陽不升,上竅失養,故以頭暈健忘,耳鳴眼花為主要表現,伴見一些脾虛症狀。髓海為有形之體,其盈虧變化緩慢,當出現髓海不足時,症狀表現為持續性;而氣為無形之風,變動不已,故本證的臨床表現時輕時重,變動不止。
(2)與中氣不足證的鑑別:兩者同因脾氣虛弱所致,故同可見有脾虛之症,但兩者病變部位不同,表現有異,本證因上氣不足,頭目清竅失養,故以頭暈健忘,耳鳴眼花等上部表現為主;而中氣不足證因中氣虛弱,運化失健,故以納少便溏,食後脘脹不適等症為主,兩者不難區別。
5、治療與方藥
治療原則是在調理脾胃的基礎上益氣昇陽。主方以益氣聰明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