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上果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西灑鎮瓦廠行政村
- 面積:5.72平方公里
- 人口:332人
- 氣候條件:年平均氣溫15.9 ℃,年降水量1297毫米
- 產值:50.1萬元
- 特色產業:冬早蔬菜
歷史淵源,基本情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自然條件,民居特點,民俗,歷史起源,主要活動,
歷史淵源
上果村也被稱為太陽村。壯語稱為“版唐菓”,意為“請回太陽的地方”。上果村以壯族傳統的“女子太陽節”祭祀活動而聞名。
基本情況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87.05畝(其中:田73畝,地14.05畝),人均耕地0.26畝,主要種植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8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00.7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31畝,主要種植楊梅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5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已實現通電、路、電視、電話四通,無路燈。全村有69戶通自來水,有15戶飲用井水,有75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75戶通電,有6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8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5戶。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沙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5公里。全村有機車5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71戶;建有小水窖5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73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6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73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2 畝。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0.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1萬元;畜牧業收入33萬元;林業收入1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1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等為主。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2人,在省內務工16人,到省外務工16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冬早蔬菜主要銷售往本縣。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75戶,共有鄉村人口332人,其中男性165人,女性167人。其中農業人口330人,勞動力151人。該村有漢族84人,壯族248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30人;享受低保2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2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5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上果國小,中學生就讀到逸夫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5公里,距離中學15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3人,其中小學生35人,中學生8人。
該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0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7.05畝。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 貼上公告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收入情況和支出情況等。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13人,黨員中男黨員11 人,女黨員2人。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設在村委會,有團員21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民眾文化素質偏低;經濟發展滯後;基礎設施薄弱。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發展蔬菜50畝;2、年內發展養殖母豬75頭、出售肉豬230頭;3、年發展養雞2900隻、出售禽蛋10000個;4、加大勞務輸出力度,年平均輸出勞力40人;6、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自然條件
美麗而古老的壯族古村落——上果村,距西疇縣城9公里,依山傍水而建,整個村寨座北朝南,通風向陽、臨近水源、地處半山坡,山上森林茂密,山下田陌縱橫,村落東西兩側是碗窯曲折的山澗河谷,汩汩流淌的雞街河為上果村帶來無窮無盡的生機與靈氣,村後重重疊疊的山巒賦予上果人堅毅果敢的心性與稟賦,山水之間迭盪著當地壯族民眾千百年來適應環境的生命哲學和智慧經驗。
民居特點
上果村為人稱道的是,至今還保存有較為完整的壯族民居建築群,全村75戶人家中還有58戶居住在土木結構的四合院,十分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是典型的廣西傳統民居。其選址之奇思妙想,布局之匠心神韻,令人嘖嘖稱道。已有數千年歷史的上果村,在廣西鱗次櫛比的少數民族村寨中金雞獨立,卓爾不群。上果村聚居村落民居普遍採用獨具壯族特色的傳統土坯房“二滴水”營造結構和“桿欄式”建築風格。
民俗
-女子太陽節
歷史起源
主要活動
每年農曆二月初一,上果村都要舉行傳統“女子太陽節”祭祀活動。這天清早,村里男人們就蒸好用“朵烹”(一種野生植物“染飯花”)染制的金黃糯米飯,作為祭祀供品。村中年滿16歲以上的女性都要到河裡淨身,然後穿上壯族傳統盛裝等待祭祀活動。中午時分,她們吆喝著“找到太陽了”,聚集到村里河邊的神樹(傳說太陽藏身的樹林)祭台前,由“博丙”(壯語為專司此祭祀活動的年長者)主持帶領用紅公雞祭請太陽。
請到太陽神靈後,女人們唱著《祭太陽古歌》,用轎送到村邊的“太陽山”。正午時分,在太陽山上女人們唱誦著千百年流傳下來的《祭太陽古歌》,舉行隆重的送太陽禮儀。祭祀完畢,女人們就分享供品,凡吃過供品的女人就可以履行女人的天職。
傍晚,女人們來到河灘上共進男人為她們準備好的晚宴,而男人卻不得參與享用。晚飯後,全村老幼載歌載舞,開展傳統歌舞活動。
女子太陽節儀式活動,在上果村還有壯族青春期女性成年禮的意味,以及祭太陽儀式結束後的趕圩對歌擇偶活動,共同演繹了壯族祭祀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歌舞文化和戀愛文化的別樣景觀。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疇縣把申報“女子太陽山祭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作為繁榮發展民族文化的一件大事來抓,成功舉辦了“中國·西疇女子太陽節”,專門邀請專家對“女子太陽山祭祀”民俗文化進行了“申遺”前的考察論證,並創作了以此為素材的長篇神話小說《乜湯溫》,為打造“太陽故鄉”文化名片,把“女子太陽山祭祀”民俗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創造了良好的基礎和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