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宅科村隸屬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茶業口鎮,位於萊城東北49公里,西北距鎮政府茶業口5.5公里處。地處山區,土地面積518畝,山場面積3100多畝,635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上宅科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
- 地理位置:位於萊城東北49公里
- 人口:635口人
上宅科村簡介,上宅科村歷史,地圖信息,
上宅科村簡介
上宅科村歷史
據《李氏譜》記載: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李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建村,村民熱愛家園,認為是求助功名之風水寶地,遂取名宅科,因重名故此改名上宅科。現村中共有五姓,即范、李、高、常、張,除李姓外,其餘四姓,分別由章丘、淄博自明、清時期陸續遷來,五姓中以范、李兩姓人口居多,占總人口的60%之多。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石城保-上宅科”。據《茶業史志》記載,抗日戰爭初期,上宅科村隸屬萊蕪縣第七區(雪野區);1942年6月,上宅科村劃歸為淄川縣新六區;1946年2月,上宅科由淄川縣回歸萊蕪縣;1951年3月,上宅科村隸屬第十一區;1955年10月,屬茶業區管轄;1959年3月人民公社成立,上宅科村隸屬花林鄉;1985年11月,撤處並鄉,上宅科隸屬茶業口鄉;2001年成立茶業口鎮,上宅科村里數茶業口鎮。
上宅科村坐落於群山環抱之中,山清水秀,自然風光優美。清澈見底的宅科河匯集了村東部七溝八峽的各處溪水,注入安子溝水庫。河水緩緩西流,常年不斷,從村前流過,如玉帶纏身。河中沙淨水清,魚蝦嬉戲,美不勝收。
上宅科村素以民風淳樸,安定祥和而被世人稱道。該村連續幾十年,無重大刑事案件,一直是鄉里的“雙文明’建設先進單位。
安子溝水庫始建於1968年,於1975年全部竣工,在茶業口鎮屬於第二大水庫。其壩高12米,呈弓形,用石塊混凝土建成,共蓄水8萬立方米之多。修建南北兩條水渠達4千米,澆灌土地130畝。由於水渠多年失修,滲漏水嚴重,因此一水只澆一遍地。村委決心改造水渠。2002年春天,在新任支書常奎利的帶領下,貸款1.8萬元,東街西湊3.2萬元,買來水泥50噸,8寸、6寸、4寸塑膠管2000米,從4月1日開始,以出義務工方式,展開修渠大戰。會戰中村幹部和黨員把最堅硬的鑿石地段留給自己,工程進展順利。與此同時,村民30戶一夥,40戶一團,自願聯合開挖山泉,利用山勢落差把引用的自來水一併埋入灌區管道,實現了一道多用。村民幹勁高漲,僅一個月就投入工日1300個,完成土石1.5萬方。至5月8日,全村順利實現擴大水澆地70畝,使水澆地達到200畝,216戶村民家家吃上自來水。
宅科村人非常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村內有一所五年制完全國小,1978年村里投資新建,並於當年搬進新校,教室寬敞明亮,教學設施齊備。從恢復高考至今,全村共考取大中專生35人。
建國初期,上宅科村因交通閉塞,村民思想不開放,村民經商致富者甚少,經濟意識薄弱,致使經濟條件較差,人們賴以生存的唯一途徑是土地自產自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土地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大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上宅科村的另一大經濟支柱是種植經濟林,其中花椒產量戶均三四百斤,櫻桃豐產期美年達30噸,人均收入可觀,成為茶業口鎮較大的花椒、櫻桃的生產基地之一。每年購貨的商販絡繹不絕,產品遠銷省內外各地。蜜桃、板栗、大棗、柿子、軟棗等乾鮮雜果。呈現了春花艷,夏葉碧,秋果香的景象,成為旅遊的好去處。
由於農村經濟的迅猛發展,上宅科人意識到單靠種植傳統的糧食作物是不會帶來富裕的。於是村兩委號召鼓勵村民種植生薑、大蒜,調整產業結構,農民收入不斷增長。
上宅科村富裕起來的同時,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日益強烈。村民在重大節日或閒暇時節,就自發組織“宅科萊蕪梆子劇團“和”卡拉OK歌舞團“,開展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演員們自編自演,歌頌黨的富民政策,從而充實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素質。
地圖信息
地址:濟南市萊蕪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