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2002年,全村有王、劉、曲、孫、隋、趙等6姓,均為漢族,其中劉姓人口較多。
大事記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40公斤,總產9.8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00公斤,總產21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520公斤,比1978年增長了22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達482公斤,總產12.3萬公斤。 1992年,栽植
紅富士蘋果10公頃。2000年,果園面積達到23.3公頃,產量20萬公斤。 20世紀末以來,養殖業迅猛發展。2000年,豬存欄量500頭,牛40頭,畜牧養殖業總收入20多萬元。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285萬元,其中農業210萬元,畜牧養殖業42萬元,林業3萬元,其它3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改革開放後,第二、三產業得到發展。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70人,總收入475萬元。第三產業從業人員60人,總收入450萬元,其中運輸業340萬元,商飲業70萬元,服務業4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82年,成立幼稚園,入園幼兒達到90%以上。自建國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者1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35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400公斤。
2002年,有各種運輸車輛120輛,機車42輛,電話80部,彩電132台。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2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5年,村合作醫療站成立,村民常用藥藥費報銷50%。1982年,投資2.5萬元,用上電網供電。1985年,村民吃上了自來水。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10月,王吉安、王秀英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1月,成立黨支部,王吉安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村里先後成立了婦救會、青抗先等民眾團體組織,開展了反特、反奸、反惡霸鬥爭。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6名。2002年,有黨員35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王吉安、劉書煥、王文堂、劉洪喜、劉有山、劉洪謙、劉同成、劉洪錄、曲顯亭。村黨支部多次被評為海陽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王吉人任村長。
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10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的王吉人、王吉安、劉書殿、劉喜保、劉書環、王德壽、劉洪喜、劉書法、劉振南、王春見、劉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