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姜、王、吳、劉、於等姓自外地遷來建村定居。因建村處河水交叉,蜿蜒曲折,故命村名曲水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曲水河村
- 地理位置:位於海陽市北部
- 面積:約 1 km
- 人口數量:140人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基本概況
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姜、王、吳、劉、於等姓自外地遷來建村定居。因建村處河水交叉,蜿蜒曲折,故命村名曲水河。 曲水河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1°02′,北緯37°03′。東與晶泉村為鄰,西與楊家莊相連,南與晶山夼村相望,北與上吼山村接壤。隸屬徐家店鎮。
全村轄區面積約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板栗、蔬菜等。 2002年,有40戶,140人。有修、柴、於、葛、王、吳、劉等7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王姓。
大事記
1941年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46年成立合作社(村社)。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4年用上電網供電。
1986年安裝自來水。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40公斤,總產3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00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560公斤,比1978年增長26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15公斤,總產5.6萬公斤。 1988年,村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植蘋果,品種有紅富士、新喬納金、紅星等十幾個。2002年,果園面積達到4公頃,產量3.2萬公斤。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101.5萬元,其中農業12.8萬元,畜牧養殖業85.6萬元,林業1.5萬元,其它1.6萬元。
第二產業改革開放後,第二產業得到發展。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32人,工業總收入146.5萬元。
第三產業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第三產業得到發展。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為10人,總收入22.9萬元,其中運輸業18.4萬元,服務業4.5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50年建村國小,時有學生40人。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只能是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5年,人均糧食300公斤。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26輛,機車18輛,電話17部,彩電30台,電冰櫃1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面積不足5平方米。建國後,舊房逐漸翻新。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1平方米。 集體福利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不斷提高。1971年,村集體投資成立合作醫療站,方便了村民治病,藥費集體報銷50%。1984年,集體投資用上電網供電,結束了油燈照明的歷史。1986年,村投資2萬元,村民吃上了自來水。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6年3月,村成立黨支部,劉同海任黨支部書記。之後,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劉洪南、吳洪寶、劉同玉、吳洪臣。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6年3月,設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葛發春、王福增、劉同海、王兆增、劉同玉、吳洪寶、吳洪臣、王世紅、王世勇。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