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六工土司,清代土司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六工土司
- 性質:古代官署名
- 朝代:清代
- 職責:管轄青海循化城
上六工土司,清代土司名。
上六工土司,清代土司名。沿革清雍正七年(1729)設定。撒位族人韓炳受封為土千戶,駐街子,職責管轄青海循化城(今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西部上六工,故名。主要管理撒拉“四房”。...
清雍正七年(1729),奉旨設立撒拉族土司千戶兩人,土司韓炳駐街子,管轄上六工,稱上六工土司,因主要管理的是韓姓“四房”,又稱韓土司。土司韓大用(次房子孫)駐崖曼,管理下六工,稱下六工土司,因主要管理的是外姓五族,又稱“馬土司”。土司擁有士兵,各立衙門,各設刑具,虎踞一方,並前後17次被清...
下六工土司 下六工土司,清代土司名。沿革 清雍正七年(1729)設定。撒拉族人韓大用受封為土千戶,駐崖曼,管轄青海循化城(今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東部下六工,故名,又以“馬姓十居其九”,亦稱下六工土司為“馬土司”,參見“四房五族”(555頁)。職責 主要管理撒拉“五族”。
第八代土司兼第二世法王根嘎彭錯執政期,進一步鞏固家族轄區的政教統治,完善了其叔父向巴彭錯執政期形成的"坡章"基本形成了大小頭人的升貶與封疆、軍事政權、宗教、司法等制度;擊敗了青海蒙古族達勒巴托、工嘎德欽、麥格覺弄等土酋的聯合武裝進攻,收降了青海達日、稱多、瑪多境內不願降清的蒙古族部落。第九代...
十二工,全稱“循化撒拉十二工”。清對青海循化撒拉族聚居區的泛稱。“工”為撒拉語“村鎮”之意,是當時該地的行政區劃單位。每“工”由相鄰的數個自然村組成,相當於今日的鄉。初按土司管轄範圍分“上六工”和“下六工”。前者指循化縣城以西的街子、草灘壩、查加、蘇只、別列五工和城東的清水工,歸土司韓...
至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撤消土司制度。在反抗壓迫的鬥爭中,撒拉的“工”迭經變遷。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蘇四十三、韓二個領導新教民眾舉行反清起義失敗後,人口銳減,“十二工”被並為“八工”。上六工中,草灘壩工並於街子工,別列工並於蘇只工,下六工中,達速古工並於清水工,夕廠工並於乃...
甘孜藏區的道孚、爐霍、甘孜三縣在歷史上統稱為霍爾地區,在這三縣境內,共有六個土司,即孔薩安撫司、麻書安撫司、朱倭安撫司、章谷安撫司、東谷長官司、白利長官司,除白利長官司外其餘五個土司合稱為霍爾五土司。由於這五個土司的先祖有蒙古人的血統,世代相襲,由此出現每個土司的頭銜上都冠有“霍爾”的...
兵部下設四司:武選清吏司,考核武職官員的品級與選補、升調、承襲、封贈諸事,並管理土司;車駕清吏司,掌全國馬政及驛傳等事;職方清吏司,掌武職官員的敘功、核過、撫恤、軍旅之簡閱、考察、巡防等事,並管理關禁與海禁;武庫清吏司,掌全國之兵籍、軍器並武科考試之事。此外,清設稽俸廳,掌稽察武職官...
木牌坊上大書“天雨流芳”四字,乃納西語"讀書去"之諧音,體現納西民族推崇知識的靈心慧性;石牌坊通體皆石,結構三層,是國內石建築的精品;議事廳端莊寬敞,氣勢恢弘,是土司議政之殿;萬卷樓集兩千年文化遺產之精粹,千卷東巴經,百卷大藏經,六公土司詩集,眾多名士書畫,皆是翰林珍奇,學苑瑰寶;護法殿又稱後...
木牌坊上大書“天雨流芳”四字,乃納西語“讀書去”的諧音,體現了納西人推崇知識 的靈心惠性;古牌坊通體皆石,結構三層,是國內石建築的精品;議事廳端莊寬敞,氣勢恢宏,是土司議政之殿;萬卷樓集兩千年文化遺產之精粹,千卷東巴經,百卷大藏經,六公土司詩集、眾多名士書畫,皆 是翰林珍奇,學苑瑰寶;護法殿又稱...
歷史上,木氏首領接受漢文化最早。史稱:雲南諸土司,知詩書,好禮守義,以麗江木氏為首。木氏家族世代文化素養都比較高,以文藻自振,聲馳士林,出現了幾代作家群,後稱為木氏六公。他們寫下許多頗有生氣的邊地詩,為豐富和發展整箇中華民族的文學作出了貢獻。木氏作家群的詩文造詣,被一些文人評為文墨比中州...
在漢壯雜居的壯族東部等地區,壯族社會發展受漢族的影響較大,與漢族處於相近的發展狀態,其社會政治制度處於封建地主制度的發展階段。而在壯族聚居的廣西西部和雲南文山州地區,唐宋以來主要處於壯族土官(土司)的統治之下,處於封建農奴制的發展階段,其社會政治制度較為特殊。土司制 土官(土司)轄區之內,土官掌握著...
四川烏蒙(今雲南永善縣)土司祿萬鐘在雲南東川叛亂,鎮雄(今屬雲南)土司隴慶侯及建昌(今四川西昌)屬冕山、涼山諸苗相助為亂。岳鐘琪與雲貴總督鄂爾泰會師討伐。雍正五年(1727年)春,擒祿萬鐘,隴慶侯投降。烏蒙、鎮雄等土司完成改土歸流。雍正六年(1728年),岳鐘琪上書以建昌屬河西、寧番兩土司及阿都...
此外,少數民族也有左氏。明清雲南永昌府騰越廳(今騰衝)、蒙化府(治所在今巍山)等土司均有左氏,彝族。今雲南巍山彝族多此姓。清滿洲八旗姓哈斯虎氏,後改為左氏。綽羅斯氏,漢姓為左。猶太人留居中國境內(主要在河南開封)者之後裔中有左姓。歷史上的左姓名人有左雄、左慈、左思、左宗棠、左寶貴等等。歷史...
1938年修築滇緬鐵路,耿馬土司罕富廷和孟定土司罕萬賢率領所轄的傣、佤等大小民族頭人親自指揮民工,參與修建鐵路的毛路。日軍占領滇西後,各民族的抗日游擊隊與敵人進行了頑強的鬥爭,其中有楊炳南為首的傣漢青年救國團、傣族土司刀京版領導的滇西邊區自衛軍、耿馬土司罕裕卿組建的耿滄支隊等。抗日戰爭中,滇緬公路是...
嘉慶六年(1801年)至嘉慶八年(1803年),維西恆乍繃領導的以傈僳族農民為主體,包括有怒、白、漢、納西、藏等族人民參加的抗清武裝起義;道光元年(1821年),永北(今永勝)唐貴領導的武裝起義;光緒十九年(1893年)至光緒二十年(1894年),永北(今永勝)丁洪貴、谷老四等領導的反土司武裝抗清起義等。
當時,明政府授與當地上層分子以宣慰使的職銜,這些土司則接受明王朝的封號,服從雲南三司即都揮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的統轄節制。在緬甸軍民宣慰司中,宣慰使(大土司)即阿瓦王朝首領卜刺浪馬哈省,在滇緬麓川戰役中,於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農曆12月,將在緬甸支持下反叛明朝的原麓川宣慰司(今雲南...
覃炮,又名覃寶、覃晉,系覃企望之四子、覃懷滿①之玄孫,生於明代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九月十二日,卒於嘉靖三十三年(公元 1554年)八月二十九日。根據廣西各地族譜記載,覃炮曾任三旺六里堡目,亦稱土司。明朝河池土司——覃炮簡介 三旺六里即三旺、安邊、江邊、鎮南、光岩、古雲等六里,明清時期屬設三旺分...
《紅土地:南明遺恨》是2010年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栗標。內容簡介 明朝末年,內憂外患,中國命運面臨抉擇的關鍵時刻,一群兇殘的土司殺入昆明,焚掠全省,雲南開始了四十年戰亂,昆明五華山一次又一次承載著興亡。南明十四年抗清,吳三桂八年反清,土司土酋叛降無常,兵茺馬亂的歷史演繹著血淚傳奇。皇帝...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廿六日,德江縣民委選送107面土家族儺戲面具赴北京中國美術館參展,圖為全國政協副主席楊靜仁,中國民俗學會會長鐘敬文為開幕式剪彩。清光緒八年移建安化縣碑記 德江縣民族志編纂領導小組 序言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章歷史沿革 第一節建置沿革 第二節土司設定 第三節土司名單 第二章土家族 ...
馬龍漢各區支派:“元宗文思應啟土司之大有樂年逢自世博公二十三世至逢派”;合族公定字派:“桃源文公裔下派語自公起至家聲丕振毓秀錘祥克全孝友德澤彌長”。陝西南鄭天坪鄧氏字派 楚林祥廣世三開有禮正明宜先承宗惟德紀體上賢天運永固忠孝傳家寶 黃家亭子 環得思鶴大 受學天原宗 世從應友徵 本宗承萬...
晉王官氏,魯亓官氏,楚上官氏。又與管通。宋元邊徼所司曰掌管,今為土司長官。又葉古元切。音涓。崔駰《大理箴》:嗟茲大理,愼於爾官。賞不可不思,斷不可不虔。《說文》:從宀,從㠯。㠯猶眾也。與師同意。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書法來源:)音韻匯集 (音韻資料來源:)
1894年,羌族地區一個坤姓土司的殘餘勢力,依仗封建特權,盤剝所屬人民,激起黑虎寨等地170多戶羌族人民的強烈反對。他們一致向清朝官府列舉了坤土司23條罪狀,與封建土司的餘孽展開了面對面的鬥爭,終於迫使清朝將坤土司“摘去頂戴,交州查看”。1905年,清朝在茂州設立“官鹽店”,對食鹽實行壟斷專賣,從中漁利,...
土司霸占的農民土地,按土地清單讓原主認領;荒蕪無主的土地,招農民耕種;未開墾的土地,號召農民開墾,官府發給農具、種子、對新墾的土地,水田6年後徵稅,旱地10年後起科。鄂爾泰還號召官員、富戶捐助困難土著居民,他本人帶頭捐銀3000兩、買牛100頭、蓋房600間,讓十分困難的土著居民安居樂業。基礎建設 同時,...
元、明時期,中央王朝對仡佬族地區大都通過土司進行治理,有的地區還同時保留了仡佬族獨有的社會政治制度——馬頭制。郎岱廳(今貴州省六枝特區)仡佬族稱本族土官為馬頭,馬頭有馬頭田為俸祿,出巡時乘轎,有儀仗隊吹長號在前開路,顯示威風。馬頭的後裔在仡佬族內仍然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至今在六枝地區有“馬頭...
三宣六慰的範圍除了國內部分外,大致還包括今緬甸、泰國北部和寮國的中部,皆“滇中可以調遣者”。1531年後,莽瑞體建立東吁王朝。隨著明朝國力式衰,東吁王朝日漸強大,明屬三宣六慰土司紛紛歸附東吁王朝。大體至清朝對雲南改土歸流時前後,緬甸亦開始對三宣六慰故地改土歸流。沿革 明前中期 明朝洪武年間,在雲南...
克欽文字為19世紀末美國浸禮教會傳教士首先創製,後幾經完善,現已固定成型。克欽族的傳統社會形式為村社制,其基層政權實質上仍為頭人、山官、土司所掌握。克欽族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民族。主要行業有農業、畜牧業、礦產和林產品開採業以及家庭手工業。克欽族的農業分為平原種植、雨季山坡早地種植和梯田種植3種,...
康熙四十年(1701年),平定打箭爐木雅營官昌側集烈之亂,招撫大小部落,於明正土司下置咱里土千戶及四十八土百戶,九龍境有惡拉、樂讓、八烏籠三土百戶。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克金川後,對金川邊緣各土司論功行賞,或復授職銜。復授明正宣慰司宣慰使職,歸打箭爐廳節制,並由明正宣慰司在九龍境置爾、灣壩二...
青岩古鎮為明清兩代軍事重鎮。明洪武六年(1373年)因青岩位於廣西入貴陽門戶的主驛道中段,於是設鋪和塘,於雙獅峰下駐軍建屯,史稱青岩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軍遠征滇黔,在黔中腹地後駐軍屯田,青岩屯逐漸發展成為軍民同駐的青岩堡。明天啟四年至七年(1624—1627年),布依族土司班麟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