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齋

佛教名詞,指每年正月,五月、九月等三月間,受持八齋戒。佛經相傳天帝釋、四天王於此三月,以寶鏡照南贍部洲,鑑察人之善惡,故諸經典勸誡人們每逢此三個月,慎行、守戒以修善根。另外,三齋也指牧牛齋、尼犍齋、佛法齋三個修行心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長齋、三齋月
  • 同名歧義詞:牧牛齋、尼犍齋、佛法齋
  • 宗教:佛教
  • 經典考據:《佛說齋經》《不空罥索經》
簡介,典故,三長齋,牧牛齋、尼犍齋、佛法齋,其他相關,

簡介

一指三長齋︰又稱三齋月、三長月、三善月,或三長齋月、神通月、長齋。指於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等三月間,受持八齋戒。
二指牧牛齋、尼犍齋、佛法齋(或稱聖八支齋)︰牧牛齋是雖然持齋,但內心仍為個人飲食、產業等欲望著想。尼犍齋是持齋之日以虛偽之心,詐欺神靈,冀求福佑。依佛法言,這兩種持齋法,皆非正途。佛教徒之所持,應是佛法齋。此佛法齋,亦即後世流行的八關齋戒

典故

三長齋

相傳天帝釋、四天王等於此三月,以寶鏡照南贍部洲,鑑察人之善惡,故諸經典勸誡人們當於此三月,慎行、守戒以修善根。如《不空罥索經》卷二雲(大正20·235a)︰‘當於十方一切諸佛神通月修,所謂正月、五月、九月。白月一日至十五日,如法清淨讀誦受持,即得成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雲(大正20·98a)︰‘若欲受持此陀羅尼者,每以正月五月九月,一日至十五日受持齋戒,著白淨衣,食三白食。’
我國隋、唐、宋年間,曾有持三長齋月的風氣。在這三月間,禁屠殺、人民持齋吃素、誦經。開皇年間(581~600),隋文帝即曾下敕倡行。如《歷代三寶紀》卷十二〈大隋錄〉載開皇三年(583)敕雲(大正49·108a)︰
‘好生惡殺王政之本,佛道垂教善業可憑,稟氣含靈唯命為重,宜勸勵天下同心救護。其京城及諸州官立寺之所,每年正月、五月、九月,恆起八日至十五日,當寺行道。其行道之日遠近民庶,凡是有生之類,悉不得殺。’
另據《敕修清規》卷一〈善月〉條載,禪宗特定正、五、九為善月,並於前一日,維那令堂司行者覆住持報庫司,掛善月牌於殿門前,具經單輪差僧簿,每日鳴大鐘登殿,看經祝讚,終月而畢。

牧牛齋、尼犍齋、佛法齋

依《佛說齋經》載(大正1·911a)︰‘牧牛齋者,如牧牛人,求善水草,飲飼其牛,暮歸思念何野有豐饒,須天明當復往。若族姓男女已受齋戒,意在家居利慾產業,及念美飲食育養身者,是為如彼牧牛人意,不得大福非大明。尼犍齋者,當月十五日齋之時,伏地受齋戒,為十由延內諸神拜言︰我今日齋不敢為惡,不名有家,彼我無親,妻子奴婢非是我有,我非其主。然其學貴文賤質,無有正心,至到明日,相名有如故事。齋如彼者,不得大福非大明。佛法齋者,道弟子月六齋之日受八戒。’

其他相關

三齋日︰即於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受持齋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