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歷史文化研究》是2023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門峽歷史文化研究
- 作者:侯俊傑
- 出版時間:2023年8月
-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 ISBN:9787501066148
《三門峽歷史文化研究》是2023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三門峽歷史文化研究》是2023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三門峽歷史文化研究》是三門峽市特約社科專家、市文物局原局長侯俊傑繼《根在黃土》之後的第二本關於三門峽文化的論文集,凝結了作者對三門峽文化的深度思考和獨到見...
三門峽虢國文化研究 《三門峽虢國文化研究》是一本圖書
《三門峽地域文化研究》是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治國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從事文博工作以來的心血結晶,是他潛心鑽研、厚積薄發的理論成果。全書分為虢國文化篇、地域文化篇和文博工作篇三部分,史料詳實,內容豐富,語言平實,見解獨特。讓讀者領略到古代文化之精華,地域文化之厚重和作者對文博工作之熱愛...
《三門峽仰韶文化研究》是2011-年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久昌 。內容介紹 《三門峽仰韶文化研究》介紹了仰韶文化是中國第一個被發現和命名的考古學文化,因1921年首先發現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由此也揭開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序幕。仰韶文化是華夏文明最重要的源頭和中華民族原始文化的...
歷史沿革 播報 編輯 相傳大禹治水,揮神斧將高山劈成“人門”“神門”“鬼門”三道峽谷,引黃河之水滔滔東去,三門峽由此得名。轄區地處秦嶺余脈崤山山麓,千古雄關函谷關矗立境內。因古時崤山與函谷關並稱“崤函”之塞,三門峽又稱“崤函”。 三門峽市區(65張) 距今六千年前,就出現了較大的氏族部落。
仰韶文化,是指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按照考古慣例,將此文化稱之為仰韶文化。其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
《三門峽南交口》系統報導了河南省三門峽南交口遺址和古墓葬的發掘成果。可供從事考古學、博物館學、歷史學研究的專家學者及高校相關專業師生閱讀、參考。內容簡介 《三門峽南交口》系統報導了河南省三門峽南交口遺址和古墓葬的發掘成果。該遺址包含仰韶文化一期、二期、三期和二里頭文化的遺存,尤以仰韶文化一、二期遺存最...
主要從事宋代及中國古代財經史研究,對歷史地理也有較濃厚的興趣。現為河南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專職研究人員,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於2013年2月20日上午9時因病去世,享年41歲。個人成就 曾在《地理學報》、《中國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史學史研究》、《宗教學研究》、《...
歷經七年,三門峽虢國雕塑有限公司有小到大不斷開拓新領域。目前在完善虢國澄泥硯系列產品的基礎上,又開發了復仿虢國青銅器系列產品。這項產品的開發,從2002年七月至今,本所投資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又藉助現代科技,把近3000年歷史的虢國青銅器出土文物,在短時間內仿製成功,經過上百次的...
《黨風黨性100題》(1991年,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學習鄧小平理論 貫徹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1999年,中國經濟出版社)、《社科調研文萃》(1999年,華文出版社)、《新編生產力經濟學》(2000年,九洲圖書出版社)、《基礎會計學》(2001年,山西科技出版社)、《三門峽市情與發展對策研究》(2001年,甘肅文化...
文明的碎片與鄉土的中國——談考古學研究與中學歷史教育 國之瑰寶:中國石窟寺藝術賞析 元上都——一座擁抱著巨大文明的廢墟 年方幾何?淺談考古測年 中國史前治水文明初探 學術考察 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21·三門峽)閉幕式 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講話 三門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萬戰偉...
1957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三門峽市(省轄市)。1962年改為地轄縣級市。1986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升為地級市,現轄3縣(澠池、盧氏、陝縣)、2市(義馬、靈寶)、1區(湖濱),全市總人口210萬。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和源遠流長的黃河歷史文化形成了三門峽市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暢遊黃河”包括:黃河漂流、三門峽...
第二章 三門峽工程規劃和決策中的爭論與解決 2.1 三門峽工程規劃的曲折過程與決策 2.1.1 三門峽工程規劃的曲折過程 2.1.2 三門峽工程的決策 2.2 《規劃》的主要內容、特點及其背景 2.2.1 《規劃》的主要內容 2.2.2 《規劃》的特點 2.2.3 《規劃》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 2.3 小結 第三章 三門峽...
李素婷 女。1965年出生於河南襄城縣。1988年畢業於鄭州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同年進入鄭州大學歷史研究所讀研究生。1991年畢業,獲碩士學位,進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先後在資料室、第二研究室、編輯部工作。現任資料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員。人物經歷 長期堅持田野發掘和研究,先後參加或主持過鄭州商城、鄭州...
三門峽市紀委特約研究員,三門峽市委統戰部特約研究員,三門峽市跨世紀學術帶頭人,三門峽十佳社科工作者。研究方向 農村經濟、企業文化。主要貢獻 曾在國家、省級刊物《理論導刊》、《現代經濟探討》、《企業研究》、《前沿》、《學習論壇》、《洛陽師院學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河南日報》等發表理論文章《略論...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於黃河下游一帶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分布地區東至黃海之濱、西至魯西平原東部、北達渤海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基本處於漢族先民首領少昊氏的地區,為山東龍山文化的源頭。 另外該文化類型的遺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發現。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後得出數...
董來運:男、1982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歷史系,民間甲骨文研究者,居住河南省三門峽市,20多年來一直潛心研究甲骨文,獨創從民族學、民俗學、人類社會學等角度探究漢字的文化起源,著有《漢字的文化解析》一系列書以及《甲骨文新考》、《虢國封國考》、《虢國地理範圍考》、《虢仲世家考》等一系列學術論文。研究觀點 ...
陝州城墓地遺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西部,為戰國早期墓地遺址。考古挖掘 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為配合三門峽甘棠學校項目建設,三門峽市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考古發掘。三門峽陝州城墓地遺址發掘570座古墓葬,共出土3組青銅編鐘,是三門峽正式建市以來首次發現戰國銅編鐘。本次考古共發掘墓葬570座,時代包括春秋戰國、兩漢、...
戴龐海,男,1966年2月生,河南省靈寶市人,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鄭州大學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旅遊文化與規劃研究所所長,河南省韶光旅遊規劃設計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南宗教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旅遊學會區域旅遊開發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原姓氏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
班村遺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南村鄉班村北,總面積4萬平方米。該遺址北面黃河,西臨澗河,海拔230米。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始於1992年,1999年田野發掘工作結束。發現有裴李崗期文化、仰韶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戰國、宋金元時期的遺蹟和遺物。為適應多學科研究的需要,在發掘過程中,廣泛採用了篩選和水選的方法,...
黃健,祖籍江西南城縣,出生地江西九江市,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兼任浙江大學亞太休閒教育研究中心學術部副主任、研究員,浙江大學人文旅遊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浙江大學教學督導,2016年評為浙江大學唐立新教學名師。人物經歷 黃健,祖籍江西省南城縣,出生地江西省...
歷史介紹 在傳說中,黃帝是個非常聰明能幹的人物。他既會推算天文,制定出中國最早的曆法,又會製造車、船和指南車。他還精通醫術,和神醫岐伯一起研究出一套診治方法。他和岐伯關於醫學的對話,被後人編成我國最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內經》。黃帝的妻子嫘祖也很能幹,她教人民養蠶,總結出一套餵蠶、繅絲、織...
虢國陽燧 虢國陽燧,是由三門峽虢國文化研究所研製的一件狀似衛星天線的向著太陽取火工具。該工具由三門峽虢國文化研究所出資,由洛陽銅加工廠3名高級工程師、4名冶煉工程師做指導,歷時兩年時間研製而成。鑄成的這件虢國陽燧直徑1.4米,通體厚4厘米,重1.2噸。
東坡遺址位於常寧鄉西金河口村東山坡地上,地勢較陡。遺址中北部有大量黑土層,斷崖處暴露紅燒土,文化層厚約1.2——2.8米。地面散布遺物甚多,主要有陶器、石器和少量蚌器。生產工具中磨製的石刀、石環、石刀弧刀正鋒,石環磨製精細,中間對鑽穿孔。陶紡輪呈餅圓狀,手制,中間穿孔。陶器以夾砂紅陶、夾砂紅褐...
陽陵陶俑不僅是西漢軍事制度的直接反映,也是西漢設會政治、經濟、文化全方位信息的載體,對研究漢代歷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陶俑本身,造型生動、刻劃逼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標誌著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考古發現七 陝西漢長安城陶俑官窯窯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城址)、夏代(岳石文化城址)...
出於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誕生於清康熙年間,已300多年的歷史,生產盧氏木版年畫的基地“鬥神局”位於盧氏長江流域的五里川鎮河南村,一所典型的清代早期四合院建築院落。盧氏木版年畫的製作銷售主人段氏家族的第十三代傳人於1982年在僅存的14塊木版年畫原版捐獻給盧氏縣文化館,並妥為保管。年畫來自民間,被賦予了...
河南省高層次(B類)人才,河南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中央民族大學、鄭州大學、河南師範大學校外碩士研究生導師。人物經歷 1991年7月,鄭州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分配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7年7月,配合“連霍高速公路”洛陽—三門峽段規劃營建...
除藍田外,這種石器在丁村遺址、呌文化、西侯度文化和三門峽市等地點中也有發出。上述地點均位於“汾渭地塹”及其鄰近地區,表明大尖狀器是這個地區舊石器文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藍田只發現一件石球,製作粗糙,與丁村、合河、三門峽市等地點發現的比較接近。藍田的砍斫器的刮削器沒有什麼特色,製法和類型都和華北...
侯愛梅,女,1977年10月生,河南省三門峽人,中共黨員,歷史學博士,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後。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研究人員。人物簡介 學習簡歷 1995年9月至1999年7月 ,在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讀本科,獲歷史學學士學位;2004年9月至2007年6月在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讀碩士研究生,獲歷史學碩士學位;2009...
值得注意的是,考古人員還在該處發現了不少玉器,還有部分玉制首飾,如此集中的玉器,這在仰韶文化遺址中尚屬首例,而且材質與藍田玉一樣,這為藍田玉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以此推斷,藍田玉的使用歷史至少有5000年。“華夏第一瓦”也是在陝西我省發現的 除了磚,目前發現最早的“華夏第一瓦”也來自我省。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