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相傳胡氏由
裡屋遷此,因建村于山林里,故稱山里,後
諧音為三里。解放前屬梅莊區,解放初屬十區,1958年設三里公社,1984年建鄉。境東、南、北、三面臨水,水域占全鄉面積的二分之一。1997年,面積98.8平方千米,人口3.1萬人,轄曹門、豐富、三里、雷家、前進、繁榮、東岸、黃家、愛國、光輝、新和、石崗、新前、富強、紅星、金坑16個行政村。 2000年底,撤銷軍山湖鄉,劃歸(不含倪坊、新橋行政村)三里鄉。
附:軍山湖鄉位於
進賢縣北部邊緣,三面臨水。進梅、進陽公路穿境而過。軍山湖管理委員會及
軍山湖圩堤管理局設境內。 1959年設軍山湖水產養殖場,1985年改建軍山湖鄉。1997年,面積38.4平方千米,人口0.6萬,轄倪坊、新橋、新樂、新濱、叢山5個行政村,鄉政府駐黃牯墩,距縣城35千米。 2000年12月8日,撤銷軍山湖鄉,劃歸(不含倪坊、新橋行政村)三里鄉;倪坊、新橋行政村劃歸梅莊鎮(贛民字[2000]371號批覆)。
行政區劃
三里鄉轄三里村、曹門村、豐富村、雷家村、前進村、繁榮村、東岸村、黃家村、愛國村、光輝村、新和村、石崗村、富強村、紅星村、倪坊村、新樂村、叢山村等17個行政村,鄉政府駐三里村,距縣城63千米。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氣候特徵
三里鄉地勢呈半島形,屬濱湖丘陵地帶。長年四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經濟狀況
綜述
2001年全鄉實現產值11480萬元,其中農業產值8920萬元,鄉村企業產值2560萬元,人均純收入2205元,財政收入277.8萬元。
2008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完成5.1億元,比上一年增加30%;財政總收入完成1239萬元,超額完成了縣下達的指標任務;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92元。
支柱產業
三里鄉,有著物華天寶的資源優勢。境內沃野千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形成了三里種養兩大特色:
種植業
種植業主要是油菜、棉花,號稱上半年“金”,下半年“銀”。全鄉油菜種植面積達3萬餘畝,由於籽粒飽滿、出油率高、無公害、無污染,曾連獲南昌市的“金花獎”;棉花種植面積達萬畝,因水份低、纖維長,20世紀五十年代在全縣第一個獲得單產百斤皮棉鄉,曾得到國務院的嘉獎,聲譽長久不衰。
養殖業
養殖業有著天然的優勢,巨大的潛力,全鄉河湖池溏,星羅棋布,草洲肥沃遼闊,有面積高達3.2萬畝的陳家湖,千畝以上的坎下湖,溪湖,高塘湖,沙湖,段子湖等。適宜大力放養清水
大閘蟹、
鯿魚、
鯽魚、和珍珠等。水產品主要盛產野生草魚、鯉魚、青魚、
鱖魚、鯿魚、鯽魚、黃丫頭和名貴銀魚、河蜆等,到2003年,新興的網箱養殖黃鱔已初具規模,形成了以羅家、黃家村為核心的黃鱔養殖基地,放養量已達到4000餘箱。
旅遊資源
三里,
旅遊資源十分巨大,一級的空氣一級的水、又處南昌的近郊,
地理位置優越、
交通便捷、旅遊景點較多,如:昌峽
公路兩旁有軍山湖、陳家湖、古太子廟、鄱陽湖候鳥保護區、白.崖山白鷺群等。陽春三月和盛夏時節,三里必將是
學生踏青、情人郊遊、老闆旅遊、休閒之理想
勝地。
自然資源
鳥類資源
東方白鸛屬世界瀕危鳥類,地球上僅存3000隻左右。每年11月份,這種候鳥就會飛來鄱陽湖越冬,第二年3月,再飛回北方繁殖,這種遷徙已經延續了1萬多年。2005年來,在中國南方偶然發現東方白鸛築巢繁殖的現象。
2008年3月18日,江西電視台記者鄭忠傑,江西省愛鳥協會會長廖國良、副會長龔平如偶然在江西進賢縣三里鄉發現東方白鸛築巢,3天后,又發現東方白鸛在巢中產卵。之後,他們又在鄱陽縣、進賢縣三里鄉發現另外兩個鳥巢,並一直觀察至今。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專家何芬奇在接受採訪說,這是迄今為止,在地球最低緯度發現的東方白鸛繁殖記錄,3巢13隻幼鳥同時繁殖成功表明,2005年來在鄱陽湖畔築巢繁殖的東方白鸛已經開始形成了一種群體之勢。
社會事業
2002年,借移民建鎮和昌峽公路興建之機,三里鄉擴大小城鎮建設,吸引農民進街,興建總投資為600餘萬元的“供銷商貿一條街”,100多戶農民解決住房和經商貿易的問題。在三里街興建停車場、醫院住院部、自來水廠、水運碼頭等公共設施,改變三里環境,造福廣大人民。
社會保障力度進一步加強,全鄉共有1942人享受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享受金額128萬元;享受五保人口172人,全年享受金額33.5萬元;城鎮低保享受人口249人,全年享受金額34萬元;撫恤對象137人,享受撫恤金31萬元;全年發放各類救災救濟款82萬元,困難民眾得到了有力救助。血防試點已在全鄉鋪開;12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累計投入建設資金300多萬元,試點村進村路硬化率100%,村內主幹道硬化率100%,通戶路硬化率48%,改水改廁率66%,垃圾處理、環境整治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全鄉各村委會平均投入教育的經費1萬元以上,三里衛生院添置了許多現代化醫療設備,大大改善了民眾看病難的問題;新農醫制度的建立,給廣大民眾帶來了極大的實惠。
宣傳、文化、黨建、人大、人口與計畫生育、鄉建、土管、民政、科技、工、青、婦、老齡委、關工委等各部門工作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其中人大工作、計畫生育、黨風廉政建設、綜合治理、依法治鄉、民政工作、宣傳思想、農村經濟發展、黨建等9大項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先進單位,在全縣三級幹部大會上受到了表彰。
全鄉的教育、文化、衛生、通訊、用電等事業得到發展,截止到2003年,有中學三所,國小25所,在校學生6000餘人,教職員工300餘人,有廣播電視差轉台和有線電視,安裝的程控電話已達3000餘部,電話已通到每個自然村,移動通訊覆蓋全鄉,電力供應充足,醫療設備齊全。功能逐漸完備的硬體設施,為人民民眾的生產、工作、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時,可為外來客商投資創業提供有力保障和馳騁的發展空間。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30761
|
男
| 15918
|
女
| 14843
|
家庭戶戶數
| 6644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30732
|
家庭戶男
| 15895
|
家庭戶女
| 14837
|
0-14歲(總)
| 8504
|
0-14歲男
| 4679
|
0-14歲女
| 3825
|
15-64歲(總)
| 20160
|
15-64歲男
| 10380
|
15-64歲女
| 9780
|
65歲及以上(總)
| 2097
|
65歲及以上男
| 859
|
65歲及以上女
| 1238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26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