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諫
- 拼音:sān jiàn
- 注音:ㄙㄢ ㄐㄧㄢˋ
- 出處:《宋史·吳昌裔傳》
詞語解釋
(1).三次勸諫。見“ 三諫之義 ”。
(2).三個諫官。指 宋 代 吳昌裔 、 徐清叟 、 杜范 。《宋史·吳昌裔傳》:“ 吳昌裔 與 徐清叟 、 杜范 一日併入台,皆天下正士,四方想聞風采,為《至和三諫詩》以侈之。”
(3).三個諫官。
(4).三個諫官。指 明 代 吳之佳 、 葉初春 、 張棟 。見《明史·吳之佳傳》。
詞語解釋 (1).三次勸諫。見“ 三諫之義 ”。1 (2).三個諫官。指宋代 吳昌裔 、 徐清叟 、 杜范 。《宋史·吳昌裔傳》:“ 吳昌裔 與 徐清叟 、...
三諫之義,指事君之正道。成語解釋:作為人臣,在君主有過失,國家有危亡的時候應該站出來進諫。如果建議不被接受,就一再進諫。但是,進諫人遇到剛愎自用的君主,不但...
諫是一個漢字,讀作jiàn,本意是指向帝王陳述各種可能的選擇並提出其中最佳者,引申義是在帝王做出錯誤選擇時直言規勸。...
五諫是指.五種進諫方式。名目略有不同。漢 劉向 《說苑·正諫》:“諫有五:一曰正諫,二曰降諫,三曰忠諫,四曰戇諫,五曰諷諫。”...
諫勸,漢語辭彙,拼音:jiàn quàn,釋義:直言規勸。......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朱武、楊春再三諫勸。陳達那裡肯聽。 [1]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十四回...
諫行言聽jiàn xíng yán tīng[釋義] 對勸告能夠接受並照著去做,對建議能夠聽從。...
三諫不從,遂去之。何休雲:諫有五,一曰諷諫者,案:定十二年公羊傳雲:孔子以季氏之強,謂季孫曰: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季孫聞之,墮費邑,是諷諫也。何...
曹羈,姬姓,曹氏,名羈,春秋時期曹國大夫。戎人侵犯曹國,曹羈三次進諫,曹伯不聽,於是逃亡陳國。孔子認為這樣做符合君臣之間的道義。成語故事“三諫之義”便源...
三諫明太祖在明朝政權初步穩定之後,在李文忠主管大都督府的次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和謀叛的罪名,處死了丞相胡惟庸,並有意擴大案情,以致牽連被系的多達...
《援神契》曰:“三諫待放,復三年,盡惓惓也。”所以言放者,臣為君諱,若言有罪放之也。 所諫事已行者,遂去不留。凡待放者,冀君用其言耳,事已行,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