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肌肌(皮)瓣是以旋肱後動脈為血供和臂外側上皮神經支配的組織瓣,局部轉移可修復同側肩部、上背部及腋窩部軟組織缺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角肌肌皮瓣
- 方法:以旋肱後動脈為血供
- 內容:局部轉移可修復同側肩部
- 套用:旋肱後動脈經四邊孔
套用解剖,設計,切取,血管顯露,游離,套用解剖學要點,
套用解剖
旋肱後動脈經四邊孔,繞肱骨外科頸的後外側,分出三角肌支[1]和後緣支[2],前者為進入三角肌[3]的肌支,其外徑在2.0—2.5mm之間。這些肌支除供養三角肌外,還有一部分較小的穿支[4],穿過三角肌到達覆蓋肌淺面的皮膚。後者常有1—2支,外徑為0.8mm,長約5cm。後緣支斜向下外,約在三角肌後緣中部,經三角肌與肱三頭肌[5]之間的肌間隙穿出,直接進入皮下,有臂上外側皮神經[6]伴行。
設計
用超聲都卜勒血管探測儀在三角肌後緣中部探測後緣支淺出點[1],並以此為中心設計皮瓣,皮瓣旋轉軸位於四邊孔,相當於肩峰角[2]下7cm處,皮瓣遠端可達鷹嘴上5cm。
切取
按設計作皮瓣後緣切口,在深筋膜下向前掀起皮瓣,直至三角肌後緣,注意勿損傷從三角肌後緣淺出的皮支[1]血管。
血管顯露
作皮瓣近側切口,順皮支[1]血管逆行解剖直至四邊孔處,顯露旋肱後動脈主幹[5]。
游離
鈍性分離三角肌後部,在辨清肌肉深面的血管走行後,按設計切取三角肌部分肌肉及表麵皮膚,形成以旋肱後動脈為血管蒂的肌(皮)瓣,局部轉移修復鄰近創面。
套用解剖學要點
①三角肌(皮)瓣,只限於將三角肌後緣部分的肌肉,連同覆蓋其表面的皮膚一併切取;
②肩峰角下方約7cm處為四邊間隙,為血管神經蒂根部所在部位,即三角肌後緣下部為皮神經血管淺出點。鑒於旋肱後動脈後緣支在三角肌後緣下部淺出入皮區,故手術切口宜在肌的後緣內側;
③若遇到由肱深動脈升支取代旋肱後動脈的個體,不要誤認為一般側支而加以結紮切斷,以免在四邊間隙處找不到主幹;
④切取臂外側上皮神經時,必須保留支配三角肌和小圓肌的運動支,可將臂外側上皮神經向近側逆行鈍性分離,然後切取;
⑤三角肌與筋膜及皮下組織緊密交織,肌與皮膚間的移動性小,穩定性大,用以修復足跟、足底等負重區可能更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