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角班
- 別名:採茶戲
- 類型:戲曲
- 屬於:地方小戲
三角班,在江西撫州、吉安等地又稱之為採茶戲。是贛中、贛西一帶一種主要由“生、旦、醜”三個角色組成的富有鄉土氣息的民間小戲吉水三角班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
即從“採茶燈”中八個(或十二個)採茶女中分出二人,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個隊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醜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採茶,手持茶籃,邊唱邊...
永新三角班產生於民間,為勞動人民所創造,也是由本地民間舞蹈、山歌、說唱等多種形式溶合湘劇、贛劇等表演形式,衍變而成的傳統戲曲小劇種。由於“三角班”表演時...
三角戲,是一種起源於江西的傳統戲曲藝術。約明清間傳入福建光澤和邵武,在當地又稱“家庭戲”“三子戲”等。歷代光澤和邵武藝人在傳承演繹三角戲時把光澤和邵武民間...
這些小戲都是由兩旦一醜或一旦一醜在採茶戲的主奏樂器勾筒的正反弦和鑼鼓伴奏下進行演出,採茶戲從此進入了“三角班”時期。但在“三角班”的發展完善過程中,卻...
由民間採茶歌和採茶燈演唱發展而來,繼而成為一種有人物和故事情節的民間小戲,由於它一般只有二旦一醜,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贛南採茶戲形成...
寧都是客家人最早的聚居地,客家先民孕育著客家藝術,客家採茶戲吸民間藝術之養料,采中原及其它劇種之所長,經長期交流和相互影響,逐步從三角班演變到半班、半整雜乃至...
桂南採茶戲屬“三小戲”,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演,也叫“三角班”。它最初是以“十二月採茶”為主要內容的歌舞演唱,後在此基礎上增加了開荒、點茶、探茶、...
邵武三角戲是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的傳統戲劇。劇本都是取材於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語言風趣,有時還穿插一些邵武方言,而且大多是喜劇,有的是鬧劇,使人看之後寬鬆舒暢...
由於當地有採茶歌流行,漸漸形成了採茶小戲, 名為“三角班”,大約在清代乾隆年間,武寧採茶戲就流傳到湘、鄂、贛部分地區,後經許多藝人的創造、革新、逐漸形成了...
南昌採茶戲是江西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起源於清道光年間南昌民間的“花燈”和“十二月採茶調”,經燈戲、三腳樁、半班等階段而於清末形成。...
袁州三角班,贛中、贛西一帶上了些年紀的人都知道,是一種主要由“生、旦、醜”三個角色組成的富有鄉土氣息的地方小戲。...
桂南採茶戲屬“三小戲”,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演,也叫“三角班”。它最初是以“十二月採茶”為主要內容的歌舞演唱,後在此基礎上增加了開荒、點茶、探茶、...
瑞昌採茶戲,舊稱茶燈戲,進入半班以後更名為採茶戲,民間俗稱茶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早在明代,瑞昌一帶的燈彩十分盛行,每逢元宵春節至二月花朝都要結隊...
撫州採茶戲是江西臨川傳統戲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採用撫州贛語說唱。舊名“三腳班”、“半班”。清初,撫州諸縣連年災荒,民多流徙,一部分難民以賣藝為生,...
由初期的一旦一醜和一旦二醜的“對子戲”和“三角班”到“七子班”和“半班”,由用民歌小曲到板腔音樂。從演唱小戲到演出大戲,在上饒廣為流行,還發展到浙...
“查採茶亦名三角班,妖態淫聲,引入邪僻,最為地方之害。……近來竟有聽許搬演者,應拘該管約保重懲,以息此風。”贛東採茶戲記載 編輯 ...
三腳班是撫州採茶戲的舊名,也稱半班。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清初,撫州諸縣連年災荒,民多流徙,一部分難民以賣藝為生,將當地流行的民歌小調與燈采的表演...
在三角班小戲中,上述特點尤為突出。發展到“半班”演出大戲後,向古老劇種學習袍帶戲的表演程式,同時也吸收了歌舞話劇的養料,使其既能演傳統戲又能表現現代生活...
黎花英(1927—1997),高安採茶戲著名女演員,工青衣,高安楊圩梨壙村人。因家境貧寒,襁褓中即送給戲班人做養女。8歲始拜師學藝。搭班登台演出。建國前,學京劇表演,...
民國初期,有航埠洋陂張家村張保仔,在其繼父王撮子的影響下,以本縣的茶燈戲(即以演唱民間小調為主的燈戲)為基礎,逐步發展成“三角班”。 [21] ...
劇中人物演變為二量一醜,即"三角班"。繼而發展到有十三場、四十多折、十餘人演出的《九龍山摘茶》等茶燈戲劇,採茶燈演變成了贛南採茶戲。這種由民間歌舞發展...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洪水橫溢,江堤盡潰,災民外出,逃荒而來的黃梅采 茶戲三角班,便在贛北又與瑞昌茶燈戲揉合一起,從而形成了瑞昌採茶民間小戲,後稱採茶戲。
湖北孝感人。原名易清。18歲投工程營當兵,肄業陸軍特別國小,升本堂舍長。1910年調湖北測繪學堂三角班班長。武昌起義,被推任軍需部長。後被歹人綁架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