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三角班

袁州三角班,贛中、贛西一帶上了些年紀的人都知道,是一種主要由“生、旦、醜”三個角色組成的富有鄉土氣息的地方小戲。

戲曲簡介,歷史舞台,

戲曲簡介

月色溶溶,波光鱗鱗,水上舞檯燈火通明。吉水縣第一屆文化藝術節民間戲劇匯演正在演出,久違了的三角班又回到了民間。整個場地,密密匝匝的人群水泄不通,多達數萬人。撩人心魄的鼓樂,充滿了鄉土氣味的老腔老調,那熟悉的角色,惟妙惟肖的表演,又讓人回到了情迷意亂的三角班時代。一個腿腳並不靈便的老頭顧不上別人的指責,硬要擠到台前去。他選了一個最好的視角,然後坐下,眯細著老眼,緊盯著戲台。戲台上正在演出一出愛情小戲,一對情侶相會,男女兩人對唱。
情哥唱道:“新打戒箍韭菜邊,打起戒箍送嬌蓮。問聲嬌蓮么時嫁?心肝妹,送你戒箍抵禮錢。”情妹接著唱:“哥哥你哇事好清閒,你個戒箍抵幾個錢?妹子愛哥哥情意深,心肝哥,豈在乎你這小禮錢!”老頭憨憨的傻勁,看得呆了,竟搖頭晃腦地跟著哼唱起來。幾個老太婆坐在一起,興味盎然,眉飛色舞,那些愛情小戲又勾起了她們年輕時的風流韻事,萬般滋味,一古腦兒湧上了心頭……老戲迷們竟全然陶醉了,就是那些新輩的年輕人兒,從沒見過三角班,也覺得挺新鮮,挺有趣兒。《補皮鞋》、《打鳥》、《一女許三郎》一幕幕的傳統小戲,精彩紛呈,一個比一個好看。掌聲、笑聲此起彼伏,一陣接一陣,不絕於耳。戲演完了,觀眾意猶未盡,遲遲不願離去。

歷史舞台

袁州三角班 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清末民初,著名的三角班藝人螺田的夏月梅在丁江、烏江、冠山、螺田等地組班授徒,積極發展三角班,被水東一帶的藝人稱為“祖師爺”。白沙的鄧覲周則在水西的上南坑一帶教授藝徒300餘人。他的弟子組班150多個,並逐漸向吉安、泰和、遂川、安福等地發展。一東一西,從此,三角班遍及全縣,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三角班以演愛情戲為主,劇目達200多個,富有鄉土味,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情感豐富,滑稽幽默,極具感染力,為民眾所喜聞樂見。民國時期,政府以三角班傷風敗俗為名,下令禁演,派軍警四處緝捕藝人,三角班因是偃旗息鼓,銷聲匿跡。
1949年解放後,這種戲曲藝術又以農民劇團的形式出現。當時最有名的是黃橋鄉的山原農民劇團。該團大膽地吸收了女演員,打破了男扮女旦的陳規,使戲班增添了活力。由於技藝精湛,演出的範圍很廣,聲名遠播。後經政府組織,以山原農民劇團為基礎組建了地區採茶劇團,由民間藝術的三角班一躍變為吉安採茶戲,登上了藝術的殿堂,曾風光了許多年。時代不斷地變遷,在現代藝術潮流的衝擊下,那些靠政府支持的大劇團紛紛垮掉了,老百姓再也看不到有著濃厚鄉土情調的本土戲劇藝術。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幾經磨難,三角班並沒有消亡,它倔強的生命依然深深地存活於民間。近幾年來,三角班在袁州的鄉村里風行起來,古老的藝術又復活了。那些小戲班都是農民自發搞起來的,雖是業餘水平,已是非常難能可貴了。他們一面勞動一面唱戲,放下鋤頭,穿起戲袍,“咿咿呀呀”的又粉墨登場了。那些韻味十足的鄉土小調,舉手投足,是那么的熟悉,是那么的親切。唱一曲銷魂奪魄的,“叫一聲,我的情哥哥……”,老戲迷潸然淚下。“三角班又回來了!”老鄉們高興得過大年似的。辛勤的勞動和唱戲的快樂,充實了老百姓的生活。
歷盡人世滄桑,沉寂了幾十年的民間藝術為何又紅火了?是什麼力量讓它煥發了新的生命?是三角班深厚的藝術魅力,是美的渴望,是愛的呼喚,是人民民眾爭取快樂的權利,是它撩撥了人心中那根愛的琴弦,喚醒了人性中愛的力量。三角班於本土的老百姓更是別有一番滋味,更合符老百姓的審美情趣。因為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基原本就在民眾之中。
一個古老戲劇的復活,讓我們更加相信:愛和美的藝術,永遠植活在我們的生活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