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茶戲(桂南採茶戲),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採茶戲(桂南採茶戲)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
歷史淵源
桂南採茶戲於清代中葉從江西贛南經粵北傳入桂南,距今約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根據其襯詞的特點,採茶戲也被稱為“吁嘟呀”。桂南採茶戲廣泛流傳於廣西東南部的玉林各縣以及欽州、梧州和南寧等市的部分縣區。
文化特徵
桂南採茶戲屬“三小戲”,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演,也叫“三角班”。它最初是以“十二月採茶”為主要內容的歌舞演唱,後在此基礎上增加了開荒、點茶、探茶、採茶、炒茶、賣茶等情節,形成一整套反映茶農勞動和愛情生活的歌舞。表演時通常由一人扮作茶公,兩人扮作茶娘,在歌舞中穿插一些有情節的生活小戲。桂南採茶戲中演唱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的被稱作“採茶串古”,多為喜劇、鬧劇。另外還有一些受彩調影響而出現的劇目,如《賣紅線》、《賣水粉》、《賣雜貨》、《斬柴得妻》、《剃頭二借妻》、《虔誠娶妻》等。後因受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避難廣西的粵班影響,桂南採茶戲中後來出現了《倒亂鴛鴦》、《高文舉》、《陳三磨鏡》等大戲,總體風格發生較大改變,已不再是早年的採茶小戲。桂南採茶戲的主要伴奏樂器為鑼、鼓、鈸、木魚、嗩吶、笛子、二胡,道具有彩帶、錢鞭、花扇和手絹等。其演唱曲牌,一是茶腔,即原套採茶曲調;二是茶插,即以“南昌小曲”、“四季蓮花”為基礎,吸取各地民間小曲而成。唱腔語言以客家話為主,地老話為輔,念白多為韻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