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觀(宗教三觀)

三觀(宗教三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觀是台宗之重要法門,為教理實踐修行之骨架系對一切存在之三種觀法,即空觀、假觀、中觀稱“空假中三觀”依據“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從假入空二諦觀、從空入假平等觀、中道第一義諦觀”而立為旨趣。是真空絕相觀,二是事理無礙觀,三是周遍含融觀。六相、十玄、三觀的建立闡發了《華嚴經》的法界緣起、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盡圓融的教義六相、十玄是就所觀的法界之境說的圓融三觀是約能觀之智說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觀
  • 來源:《華嚴經》
  • 性質:宗教學說
  • 地位:是台宗之重要法門
  • 組成:空觀、假觀、中觀
介紹一,空觀,假觀,中觀,介紹二,介紹三,圓覺三觀,異同,法界,

介紹一

這種重重無盡、法界圓融的思想,雖說導源於《華嚴經》而實際為中國所獨創它的法界緣起、一切無礙的學說大大發展了印度傳來的大乘思想

空觀

又雲從假入空觀。空是離性離相義。觀一念之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稱為空;由觀一念空故而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此因空、假、中三觀能盪除三惑,以空觀盪除見思,以假觀盪除塵沙,以中觀盪除無明,即畢竟空為空觀。換言之:自世俗常識(假)進入宗教認識真理(空)為空觀。

假觀

又雲從空入假觀。假是無法不備義。觀一念心具足一切諸法稱為假;即由觀一念假,而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此因空、假、中三觀皆能立法,以空觀立真諦法,以假觀立俗諦法,以中觀立中諦法,三法皆立為妙假觀。換言之,不留滯於空而進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為假觀。

中觀

又雲中道第一義諦觀。中即中正、泯絕二邊之對待。觀一念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稱為中;由觀一念中而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此空、假、中三觀皆能泯絕對待,言空則空外無法,言假則假外無法,言中則中外無法,三者皆絕待為圓中觀。簡言之,不執空觀、不執假觀,以空假圓融之大悲菩薩行,為中道觀。

介紹二

據“維摩經文疏”卷二一就別、圓二教,以簡別三觀之相,舉出別相、通相、一心等為三種三觀,即:
1.別相三觀:
即歷別觀於三諦。若從假入空(空觀),僅得觀真諦;若從空入假(假觀)僅得觀俗諦;若入中道正觀,方得雙照真、俗二諦。此別教之三觀。別教認為三觀盡不相同,且為依序漸觀,故又稱次第三觀、隔歷三觀。依次可斷除三惑而得三智之妙論。
2.通相三觀:
即於一觀中,圓解三諦。若從假入空,知俗假是空,真諦中道亦皆是空;若從空入假,知俗假是假,真諦中道亦皆是假;若入中道正觀則知中道是中,俗假、真空亦皆是中!即以一觀而皆通為通相三觀。
3.一心三觀:
即一念心中而能圓觀三諦。觀一念心畢竟無,淨若虛空為空觀;能觀之心、所觀之境皆歷歷分明為假觀;雖歷歷分明,然性常自空,空不定於空,假不定於假為中觀!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是為一心三觀。
上述通相三觀、一心三觀,即指圓教之三觀,圓教認為三觀乃一念心中,融合空假中三諦之真理,稱圓融三觀、不次第三觀。又因觀之對象,在一念心,故言: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而為即空、即假、即中之觀。此即破執心(空),以一切現象似有(假),體達絕對世界(中),而在一念中作觀為旨趣。
對此一念,宋代山家派,指此一念為妄心,但山外派則認為是真心!山家派視觀之對象(境)為妄心的有力理由,乃根據“摩訶止觀”卷五上,三科揀境(區別)說。即在決定觀之對象時,要分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三科境界。先在三科中取五陰,復在五陰中取識陰,又在識陰中取第六識心王,為作觀之對象,此系直取凡夫妄心為觀之對象。

介紹三

在化法四教中,屬別、圓二教之觀法。若將三觀配於四教,則空觀屬藏、通二教。藏教分析一切心物之存在為無實體,而終歸空理,此即所謂之析空觀。通教則更進一步體達一切諸法,如幻而入空理,此即體空觀,此觀能斷除三界內所起見思惑。然空觀偏向空理,故稱“但空觀”。對之別、圓二教之空觀,則稱“不但空觀”。但通教對利根、鈍根修觀時,有時會令利根者,從但空觀而進入不但空觀,如別接通、圓接通即基此種理由而來!?
假觀屬別教觀法,台宗將假觀分為二種:1。生死假,即痴迷眾生之情見。2。建立假,即聖者以出世智眼所照之見。前記藏、通二教之空觀,從假入空時之假,屬生死假而尚未達建立假。別教之假觀,則以空入假之觀,於空之上安立假差別,故為建立假。別教之特質,即為觀無量四諦而建立恆沙之佛法,以出假利生。
另立圓教之假觀與別教之假觀不同之處,即別教將空、中二觀別立,互不相即,且獨立假觀為對境,唯斷塵沙惑;而圓教則視空、中二觀為一,即空即中,以妙假為對境,能同時斷除三惑。
中觀屬圓教,為最高無上之觀法!乃融合空、假二觀,即三而一,即一而三,以觀中道理而圓解三諦,稱為不但中觀。換言之,別教之中觀則稱但中觀。別教以修但中觀,須先於十住位,修空觀以破見思惑,次於十行位,修假觀以破塵沙惑後,方得進修中觀(但中觀)以破無明惑!此三觀一心,同圓教之不但中觀。
[維摩經玄疏卷二、摩訶止觀卷五、法華經玄義卷一、金光明經玄義卷下、四教義卷一、宗鏡錄卷三五]四。智者大師講“法華經”時,另立三種觀心法,即:
1.從行觀:
又雲約行觀。專就諸經之行門而修觀,即唯於萬境觀一心,萬境雖殊,妙觀理一,如觀“陰”等即是其意。
2.附法觀:
附諸法相以修圓觀,即四諦五行等法相,入一念心,以成其觀
3.託事觀:
又雲歷事觀。假託事義以成修觀,隨歷一事以觀法相對,以助修觀。如假借王舍城為觀,則觀王為六識心王,舍為五陰,王舍城為吾人之一身,乃至此王舍城即空假中,心王造此舍,若析五陰則舍空,空即涅盤城。
又“十不二門樞要”卷上,十乘為三種觀法之通體,託事、附法、從行等,則為三種觀法之別相。
[十不二門指要鈔卷上、止觀義例、止觀義例隨釋卷六]五。南山道宣律師,所立之南山三觀。依序二乘、小菩薩、大菩薩之觀法:
1.性空觀:
聲聞、緣覺二乘人,觀因緣所生一切諸法,其性本空,皆無有我。常以此理照察自心稱性空觀。相同台家所說之析空觀及體空觀。
2.相空觀:
藏、通二教菩薩,觀因緣所生一切諸法,其相本空,但眾生情執,妄見種種差別相!必常以此理觀察自心,稱相空觀。
3.唯識觀:
識即心識。別、圓二教大乘菩薩,了知世間一切外塵諸法,皆唯識所現,心外無物,自性本清淨!此理深妙唯意緣知,稱唯識觀。唯識觀又分二種,即利根所修“直爾總觀”與初心所修之“歷事別觀”。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五之四]六。華嚴宗杜順大師,依“華嚴經”所立法界三觀。法界指所觀之境; 三觀,指能觀之心。
1.真空觀:
即四法界中之理法界。真為非虛妄之念慮;空為非形礙之色相。以簡別妄情顯真性,而歸平等空性,使見色非實色為真空,令見空非斷空為真性,如此則能泯滅妄情所見事相,而彰顯真空妙體。
2.理事無礙觀:
即四法界中之理事無礙法界。理是性靜明體,事是形相分限義。即觀萬象差別之事法與平等無差理性,相融而無礙自在!乃因萬象皆為真如之隨緣變現;猶如水即波,波即水。亦即觀真如性起萬法,而萬法一一以真如為性,即理事無礙觀。
3.周遍含容觀:
即四法界中之事事無礙法界。周遍乃無所不在;含容是無法不攝義。真如性乃一味平等,一微一塵,悉完具真如全體,一一事相亦遍含容一切法界,故一相與多相互融無礙,大小相含,互攝互容而重重無盡,為周遍含容觀。
上述三種所觀境,雖同一心法界,然因能觀之智深淺不同,而有此三種別,故又稱為三重觀門。
杜順大師又在“法界觀門”中開真空觀為會色歸空觀、明空即色觀、空色無礙觀、泯絕無寄觀四句;開理事無礙觀為理遍於事門、事遍於理門、依理成事門、事能顯理門、以理奪事門、事能隱理門、真理即事門、事法即理門、真理非事門、事法非理門等十門;又開周遍含容觀為理如事門、事如理門、事含理事門、通局無礙門、廣狹無礙門、遍容無礙門、攝入無礙門、交涉無礙門、相在無礙門、溥融無礙門等十門說?
[華嚴法界觀門、華嚴五教止觀]

圓覺三觀

“圓覺經略疏”卷下,舉出三種修觀之精神狀態,1。奢摩他,意譯為止,即止寂義。欲求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而在染淨等境心不妄緣,即是體真止,相同天台空觀。2。三摩缽提,意譯為等至。遠離昏沉、掉舉謂之等;令心平等安和謂之至。欲求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與根塵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觀而修,以除諸幻即是方便隨緣止,能隨緣歷境而安心不動,相同於天台假觀。3。禪那,意譯為靜慮。靜即定,慮即慧。欲求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便能隨順寂滅境界,即是息二邊止,能不分別生死、涅盤、止息、有無等之二邊相。相同天台之中觀。
又宗密大師將上述三觀,依次稱為泯相澄神觀(靜觀)、起幻銷塵觀(幻觀)、絕待靈心觀(寂觀)。

異同

據“圓覺經略疏”卷下,二者之義理雖同,然意趣相異。其相同為泯相即空觀、起幻即假觀、絕待即中觀。圓覺三觀之相異處,乃明示行人之用心方便,多就心而成行,故不立所觀境;天台三觀則推窮諸法之性相,多就義理而生解,故立所觀三諦。
同書又舉出圓覺三觀,共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輪是摧輾義,能摧毀惑障而轉正智,故稱為輪。二十五輪,即先依次單修靜觀、幻觀、寂觀三觀,稱為單修三觀為三輪。次修“交絡三觀”,初以靜觀為主而兼修幻、寂二觀,三者交絡成七輪,再依次各以幻觀、寂觀為主而兼修其餘二觀,如此三個七輪總成為二十一輪。後以圓覺慧圓修三觀,稱為如意圓修觀,此僅一輪,以上總計為二十五輪。
[圓覺經大疏卷下]九。“觀經疏傳通記”卷三,舉出三種觀心法: 1。觀矚觀:如眼、耳等五識緣五塵境,矚對現境,顯現分明而無推度計量。2。觀知觀:謂與意識相應之知解,藉眾相而觀於義。3。觀行觀:即十三觀等。依正定力而行推度境界之觀法。若將此三觀配於三分別,則觀矚觀為自性分別,觀知觀為隨念分別,觀行觀為計度分別。

法界

華嚴宗杜順大師,依“華嚴經”所立法界三觀。法界指所觀之境;三觀,指能觀之心。
1。真空觀:即四法界中之理法界。真為非虛妄之念慮;空為非形礙之色相。以簡別妄情顯真性,而歸平等空性,使見色非實色為真空,令見空非斷空為真性,如此則能泯滅妄情所見事相,而彰顯真空妙體。
2。理事無礙觀:即四法界中之理事無礙法界。理是性靜明體,事是形相分限義。即觀萬象差別之事法與平等無差理性,相融而無礙自在!乃因萬象皆為真如之隨緣變現;猶如水即波,波即水。亦即觀真如性起萬法,而萬法一一以真如為性,即理事無礙觀。
3。周遍含容觀:即四法界中之事事無礙法界。周遍乃無所不在;含容是無法不攝義。真如性乃一味平等,一微一塵,悉完具真如全體,一一事相亦遍含容一切法界,故一相與多相互融無礙,大小相含,互攝互容而重重無盡,為周遍含容觀。
上述三種所觀境,雖同一心法界,然因能觀之智深淺不同,而有此三種別,故又稱為三重觀門。
杜順大師又在“法界觀門”中開真空觀為會色歸空觀、明空即色觀、空色無礙觀、泯絕無寄觀四句;開理事無礙觀為理遍於事門、事遍於理門、依理成事門、事能顯理門、以理奪事門、事能隱理門、真理即事門、事法即理門、真理非事門、事法非理門等十門;又開周遍含容觀為理如事門、事如理門、事含理事門、通局無礙門、廣狹無礙門、遍容無礙門、攝入無礙門、交涉無礙門、相在無礙門、溥融無礙門等十門說。
[華嚴法界觀門、華嚴五教止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