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三場編組站

三級三場編組站

三級三場編組站1973年9月,由於枝柳鐵路建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級三場編組站
  • 成立時間:1973年9月
交通部在《枝柳鐵路洛滿至柳南段
初步設計審查意見的批覆》中,要求鐵二院對柳州樞紐擴建進行方案研究。1974年12月,鐵
二院提報兩個方案:第一方案在已建成柳州南編組站東側,另建1個二級二場編組站;第二
方案在已有一級三場編組站峰前擴建為二級四場,並推薦第一方案。
1975年5月,柳州鐵路局以鐵二院二級四場方案為基礎,向鐵道部報送柳州南編組站擴
建為三級三場和枝柳鐵路引入的意見。1976年鐵道部批准由柳州鐵路局進行初步設計。1977
年11月,柳州鐵路局報送二級四場和三級三場兩個方案,並推薦縱列式三級三場機械化駝峰
編組站方案。1978年4月鐵道部批准後一個方案。1980年5月柳州鐵路局完成柳州南編組站擴
建總圖的技術設計。
主要技術標準:
坡度:正線及樞紐各銜接方向進站引入線為6‰,柳州東站引入線12‰,迂迴線29‰,
駝峰加速坡度40‰。
最小曲線半徑:正線400米,進站引入線300米,編組線180米;
股道有效長度:850米。
線路上部建築:正線和樞紐各銜接方向進站引入線為50公斤/米鋼軌,到發線和其它線
為43公斤/米舊軌;正線為50公斤/米新道岔,各車場及其它線為43公斤/米道岔;編組場、
尾部為43公斤/米的1/6對稱道岔。
信號設備:編組場、出發場、到達場和柳州站場均為大站電氣集中。編組場為機械化駝
峰,峰尾為平面調車區域集中。
閉塞方式:柳州北、新圩、柳江方向為64D—64型單線半自動閉塞,黎塘方向為64F—64
型雙線半自動閉塞。
設計標高:鑒於原柳州南編組站場軌頂標高為91.77米,且受竹鵝溪無枕梁構造高度限
制,高程只能是92.45米,比鐵道部《標準軌距鐵路設計技術規範》要求低1米多,如按規範
要求抬高,牽動面大,工程艱巨,因此,線路設計以軌頂標高不低於柳州站南端咽喉軌頂高
程為原則,以避免柳江大橋和車站的建築物改建。
1980年7月,柳州南三級三場編組站擴建工程開工。為了做到運輸、施工兩不誤,全部
工程按三期安排。
第一期工程:1980年7月—1985年12月,新建外包線、到達場、編組場、柳州站聯絡線
以及柳州東站引入線等,並在編組場1-8道推廣試用7501緩行器。
第二期工程:1986年1—12月,新建出發場、到達場東一聯絡線、東三聯絡線以及改建
湘桂正線、Ⅱ、Ⅲ線和出發場至機務段出入線等工程。
第三期工程:1987年1—12月,新建到達場東二聯絡線、機車走行線、交接線、西聯絡
線以及改建編組場和車輛段出入線等工程。
由於柳州南三級三場編組站擴建工程具有面廣、項目多、工期緊、工程複雜以及運輸與
施工間相互干擾等特點,在組織施工中採取了以下措施:(1)加強組織領導。分局、運輸、
基建、工程、設計等部門均派人參加施工指揮部,統一處理運輸、施工,物資供應、勞力調
配等日常工作;(2)為施工創造條件。預先安排黎塘、融安、金城江、桂林北等區段站承擔
部分解編任務,儘量減少柳州南編組站的作業量;(3)推行先進的施工管理方法,運用網路
技術,把各施工單位和各工程項目的進度、勞力、材料、機具等進行統籌安排,排除干擾,
並推行全面質量管理,加強對工程質量的檢查、監察,保證安全、優質。
到1987年末,柳州南編組站擴建工程基本完成,分期分批交付使用。工程質量為:一次
驗收合格100%,優良率95%。完成主要工程量:土石方136.59萬立方米,橋樑(含立交橋)402
米,涵洞1734米,鋪軌84.84公里,鋪道岔311組,500噸水塔1座,給水管路10379米,房建
32209平方米,以及電力、通信、信號等有關工程,共完成投資6962萬元。1988—1990年5月,
又繼續完成包括峰尾電氣集中在內等信號工程投資1018萬元,累計完成投資7980萬元,為鐵
道部1988年核准包乾概算7797萬元加上後來增加峰尾電氣集中等信號工程120萬元,總計
7917萬元的100.8%。
此外,鐵道部運輸總局在新技術推廣費內另撥給200萬元,作為安裝目的制動自動化調
速設備的科技試驗項目。
1990年4月,由於目的制動自動化調速系統投產,擴建後的柳州南編組站站型為縱列式
三級三場半自動化駝峰,站線共有60股道,其中到達場14股(含正線4股),編組場32股(含正
線1股),出發場14股。另外,還有車場間聯絡線6條,機車走行線和機車出入庫線各2條,加
冰線和洗消線各1條;有駝峰推送線2條,溜放線2條,可滿足雙推單溜作業;有牽出線3條,
可滿足3台調車機解編和轉場作業;峰頂平台兩側設有禁溜線各1股,可容納禁溜車14輛。並
採用了雷達測速,音頻測長,峰尾電氣集中,調車作業單微機傳輸,車輛減速器和可鎖閉式
加減速頂等新技術設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