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針對傳統教學中三者分離教學 (即常先教口算,再教筆算,珠算單獨設科,或穿插分 段於教學進程中)的方法而提出來的,要求從國小一 年級開始,把口算、筆算、珠算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 課堂教學.這樣能充分發揮算盤形象、具體、檔次清楚、珠動數出、兒童喜愛等教學的特點與作用.使兒 童手、腦並用,促進其思維的發展,並達到打好基礎, 減輕負擔,大面積提高國小數學教學質量的目的.
三算結合教學這個國小數學啟蒙教學的方法是 融中西文化,並經過長期實踐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 中國特色的國小數學教學的新體系和新方法.自清 末興洋務,辦學堂,引進西方文化,從學制、課程、教 材都照搬了日本和歐美各國的.國小算術以筆算為 主.但因社會需要,又另設珠算課.由於珠算採用傳 統口訣教學,它與筆算的教學體系不同,以致長期分 離教學,使之效果總不太理想,不少國小畢業生口算 不熟,筆算不準,珠算不會.從20世紀50年代起,一 些數學教師和教育工作者逐漸認識到珠算、筆算、口 算三者的內在聯繫,他們從國小一年級起就把三者 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教學,讓三種算法各展示其所 長,交替運用,互相促進,收到了一學三會、一練三熟 的效果,使學生減輕了學習負擔,大大提高了教學質 量. 三算結合教學也為中國的珠算教育探索出一條 新路,推動了珠算教育的發展.
三算結合教學的探索 是先後在江西、上海、天津、浙江、河南等省、市的少 數國小教師中自發地進行.他們認為,珠算在中國的 城鄉套用廣泛,但在學校的學科教學中卻一直處於 可有可無的狀態,為了給社會輸送有用的人才,珠算 必須在教學中加強.早在1955年,江西省宜春縣的 實驗國小和第一、二、三國小,在高年級教珠算時采 用了與口算、筆算結合起來的教學方法.宜春鎮算術 中心教研組(易儒璋執筆)於1959年在《江西教育》 (國小版)第9期發表了《口算、筆算、珠算三結合》的 總結性文章.這是首次倡導三算結合教學的呼聲. 1964年,余介石、王守義在《試談數碼革新》中創用 新數碼,使珠算和筆算平行教學.1967年,黃繼魯提 出“把珠算、筆算、口算在計算方法上和順序上完全 統一起來,教學時,筆算、珠算同時進行,在此基礎上 形成口算,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可收事半功倍之 效”,並還編寫了國小低年級三算結合課本.1969 年,在沈百英、王善彰的指導下,上海市崇明縣朱孔 祥、沈淑芳在新河公社五大隊“五·七”幹校(後更名 新民公社和平國小),基於“縮短學制”的想法,開始 從國小一年級起進行三算結合教學試驗.1972年, 崇明縣的實驗教學取得初步成效,開始向全縣推廣, 並成立了“縣三算結合教材編寫組”,先後編出了1 至10冊的三算實驗教材.與此同時,天津市上海道 國小基於同樣的想法開始進行三算結合教學實驗. 杭州市上城區學習崇明經驗,在光明國小率先推廣. 1973年,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市教育局、《解放日報》 社進行聯合調查,在1973年10月9日的《解放日 報》上發表了《從三算結合看國小數學教學改革調查報告》.報告中指出:國小數學實行口算、筆算、珠算三結合教學,有利於學生較快地握數學運算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於縮短學制.上述試驗,對全國各省市影響較大.在短短的六七年間,除西藏、台灣外,28個省、市、自治區都進行了不同規模的試驗.其發展之快、規模之大,在中外教育史上實屬罕見.
1978年,全國統一教學大綱,統一教材,三算實驗教材停止使用,三算結合教學實驗曾一度下馬.1980年,在國家教育委員會和中國珠算協會等有關部門的支持下,三算結合教學又重新開始了實驗,並逐步在全國推廣,受到廣大師生、家長和社會的普遍歡迎.同時,贏得了日本、美國和東南亞國家珠算界、教育界的讚譽.目前,三算實驗教材已經國家教委中國小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為義務教育國小五年制數學試用課本,三算結合教學將繼續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