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解脫,教義名數。天台宗所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種解脫
- 性質:教義名數
- 提出人:天台宗
- 包括:一真性解脫、二實慧解脫、三方便解脫。
三種解脫,教義名數。天台宗所說。
三種解脫,教義名數。天台宗所說。出處解釋即:一真性解脫、二實慧解脫、三方便解脫。以此三種解脫說明“不思議解脫”的內容。據《維摩玄疏》卷五,所謂“真性解脫”指“性自無累”,此“性”說為“真性”,即“婬怒痴性”實指“自性清淨...
按:三解脫門是指空、無相、無作(無願)。三解脫門:略稱三門。謂通往解脫之道的三種法門,即空、無相、無願,又稱為三三昧。空:謂觀無我、我所,一切諸法虛幻不實。無相:又作離相、無想,謂觀因空故,不著於相。無...
又解:三種進入解脫境界的智門。一、空解脫門,是了達諸法本空,而不著於空;二、無願解脫門,是了知諸法幻有,而無所願求;三、無相解脫門,是了知諸法無相,而無不相,入於中道。摩訶衍中是一法,以行因緣故,說有三種...
斷界、離界、滅界等三種無為解脫之對治道。(一)斷界,即斷除九結(九種煩惱)中除貪以外之其餘八種煩惱,或斷除無明結。(二)離界,謂斷離貪煩惱或斷除愛結。 (三)滅界,謂斷滅有漏善及諸有為、無覆無記等煩惱。即除九種...
三三昧是三解脫門,是以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來修證解脫涅槃,是修證解脫的大方便法門。本書首先以“三三昧禪觀修持總頌”來總攝三三昧,再總說三三昧,從皈命、發心到修學正確的見地,然後進入三三昧禪觀的修證。大乘佛法以...
《大圓滿三自解脫論》是大藏文化出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龍欽巴 內容簡介 三自解脫,即心性、法性、平等性自解脫三論之合稱, 在大圓滿教法立斷、頓超二法中,屬見地立斷(且卻)部分 ,教授中認為如能切實真確持有此見,上...
《解脫:管理者的9條脫苦之道》是2012年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曾偉。內容簡介 《解脫:管理者的九條脫苦之道》內容簡介:五年來,曾偉致力於從佛學思想中尋找管理思想源頭、在管理實踐中套用佛學智慧,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書...
三種律儀,宗教術語。別解脫律儀、靜慮律儀、無漏律儀。別解脫律儀之別解脫是戒法的別名,戒所以各別解除身口意之惡,如受五戒八戒等戒法,能生身內的善無表色,合於律儀,故名別解脫律儀;靜慮律儀,靜慮是禪定的別名,行者入...
聽聞解脫咒,亦名阿達爾瑪普賢王如來聽聞解脫咒,即本密法(《中有教授聽聞解脫密法》)中所謂入耳一聞便得解脫之咒。簡介 六道金剛咒·聽聞解脫咒·本覺大密咒 六道金剛咒、聽聞解脫咒、本覺大密咒,此三咒均為阿達爾瑪普賢王如來根本...
佛教術語,就修三種之四念處,而分三種之羅漢:一,慧解脫羅漢,修性念處,而破一切智外道之人也。二,俱解脫羅漢,修共念處,而破神通外道之人也。三,無疑解脫羅漢,修緣念處而破韋陀外道(又曰文字外道)也。是通於一切之外道...
《中陰解脫門:生死之旅一定要記得的6件事》是眾生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措尼仁波切,Tsoknyi Rinpoche 內容簡介 人的一生有無數箇中陰, 它是生死之間,也是入睡醒來之間,更是剎那之間, 當我們能夠掌握生命中無所不在的「間隙」, 各種...
指斷界、離界、滅界等三種無為解脫之對治道。斷界:即斷除九結(九種煩惱)中除貪以外之其餘八種煩惱,或斷除無明結。離界:謂斷離貪煩惱或斷除愛結。滅界:謂斷滅有漏善及諸有為、無覆無記等煩惱。即除九種煩惱外之其餘有漏...
三乘解脫道。是為正說因。所有聲聞緣覺。及一切智智。由是出現。說一切法。即彼三字。亦是金剛三業。如實安住。所謂唵(引)阿(引)吽。(引)此中唵字。是名金剛身業。阿(引)字金剛語業。吽字金剛心業。又復吽字而為心智。覺...
三昧者,除諸禪解脫,余定盡名三昧。有人言,三解脫門及有覺有觀定、無覺有觀定、無覺無觀定名為三昧。有人言,定小三昧大,是故一切諸佛菩薩所得定皆名三昧。”除上述外,《大智度論》卷二十八也謂三昧有兩種:(1)聲聞法中...
真性解脫即阿黎耶識,實慧解脫即七識,方便解脫即六識。’攝論派則別立第九識為淨識,而以阿黎耶為妄識。《轉識論》雲,能緣有三種︰(1)果報識,即阿黎耶識;(2)執識,即阿陀那識;(3)塵識,即六識。《顯識論》雲,識有...
產生解脫 產生 六道輪迴的產生,由於十二因緣法而出現的。一切眾生,實是本來清淨,由於過去一念無明妄動,有了行為造業,便有入胎的意識。有入胎之識便有現生之受胎,有受胎就形成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出世之後受外界各種...
其無漏者,為入涅槃解脫之門,故稱三解脫門;有漏者即三三昧。諸經論對此三三昧頗有異說。三三味簡介 茲略釋如次∶增一阿含經 《增一阿含經》卷十六等所說 空三昧 空三昧謂於萬有觀人、法皆空。在觀四諦十六行相中,此三昧是...
波羅提木叉(梵語 pratimok〇a 或 pratimok〇a,巴利語patimokkha),佛教術語,又作波羅提毗木叉、般羅底木叉、喇底木叉。意譯為隨順解脫、處處解脫、別別解脫、別解脫、最勝、無等學。為佛教出家眾所應遵守的戒律。其中又包括波羅...
被迎往清淨剎土而獲得解脫。三昧法門 是觀世音菩薩慈悲的咒語,三昧是正定正受。在《圓覺經》中說,有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 ,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得圓覺。那就是...
《十住毗婆沙論·卷十一》載“三昧乃四禪(四靜慮)、八解脫以外之一切定;又言三解脫門(無漏之空、無相、無願三昧)和三三昧(有覺有觀定、無覺有觀定、無覺無觀定)稱為三昧。”,在原始佛教與大乘佛教對於三昧的定義並不...
精神解脫 任何一道眾生,在短暫的生命歷程上,如遇機緣成熟,能根據佛經指示的各種修習方法,勤修戒、定、慧,破除貪、瞋、痴就能悟證真如實性,跳出這個生死大圈,證得涅槃。釋迦牟尼佛是人類歷史上的一位大徹大悟的覺者。他得道究竟...
亦稱三解脫門。即藉由觀察空(種種的存在 為空)、無相(欠缺固定的特質、為空故無差別的相狀)、無願(一無欲求、觀為無相而無所願求)的三種事象,可達成解脫,至於涅槃。(2)於唯識、法相宗,以三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
按瑜伽師的看法,只要一個人仍然是受到物質自然界的三種狀態即愚昧無知、激情和善良的支配,他就不是自由的——還沒有從物質慾念的羈絆中解脫出來。要從物質慾念中解脫出來,他就必須超脫自然界這三種狀態的影響。每一個人都被愚昧無知...
三身三德 三身三德,佛學術語,三身即法身、報身、應身,三德即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簡介 佛學術語,三身即法身、報身、應身,三德即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二者配列,則法身為法身之德,報身為般若之德,應身為解脫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