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法門

三種法門,教義名數,用以解說和悟解佛法的三種門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種法門
  • 分類:教義名數,用以解說和悟解佛法的三種門徑
出《大智度論》卷八:“智者入三種法門,觀一切佛語皆是實法,不相違背。何等是三門?一者蜫勒門,二者阿毗曇門,三者空門。”此中“蜫勒門”,指以分類法揭示佛理的方法,“有三百二十萬言,佛在世時大迦栴延之所造”。此後“諸得道人撰為三十八萬四千言”。其結構在於分門別類,用一個或幾個判斷為代表,揭示和闡發相關的同類思想。例如在“相隨門”中,唯說“自淨其意”,實際上“意”代表了所有“心數法”,因為它們“同相同緣”,所以也等於說了自淨“諸心數法”。在“對治門”中,“佛但說四顛倒”,然而此中“已有四念處義”。因為“四顛倒”是“病”,“四念處”是“藥”,說病知藥,說藥知病,二者相互關聯。關於“阿毗曇門”,謂“或佛自說諸法義,或佛自說諸法名,諸弟子種種集述,解其義”。指解釋佛教名相、闡發佛理的一種方法。例如佛經只說過“世間第一法”,而阿毗曇則要進一步說明此第一法的“相義,何界系,何因何緣何果報……一一分別相義”。所謂“空門”,指以“性空無我”闡述佛教根本世界觀的方法,故曰“空門者,生空,法空”。“生空”即“人無我”,“法空”即“法無我”,是大乘佛教各派共同的理論基礎。然此三門雖能“知佛法義”,必須以般若加以指導。“若不得般若波羅蜜法,入阿毗曇門則墮有中;若入空門,則墮無中;若入蜫勒門,則墮有無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