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流派

“三秦”古今解釋不一,從廣義上講,是以古代“楚漢之際的雍、塞、翟三國疆域為基本的地域範圍,按現在的行政區劃則包括陝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肅的東部和寧夏的南部。”(《黃土孕育三秦文化》)因此,“三秦”或是由此形成的“三秦文化”,應是以關中地區為中心,以陝西為主兼有甘肅東部、寧夏南部的一種地域文化。這一地區(也稱“關隴地區”),在自然條件、生產方式、文化遺俗上都比較相近,並且在楹聯方面,形成了一個有自身特色的流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秦流派
  • 全稱:三秦楹聯流派
  • 性質:楹聯流派
  • 提出:甘肅省楹聯學會
流派概述,關聯性,傳承性,創作風格,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文環境,研究意義,

流派概述

常江先生在《對聯流派與文學批評》一文中,將楹聯流派的特徵概括為地域性、關聯性、獨特性、創造性和傳承性,這對我們研究楹聯流派理清了一個思路框架。
鑒於地域性和獨特性,對其流派的創作風格有直接影響,後面將詳細論述,這裡重點說明三秦楹聯流派的關聯性與傳承性。

關聯性

根據常江先生的觀點,主要指能以結社等組織形式存在一批作家群體。古代三秦地區,曾經以唐詩之邊塞詩派盛極一時,至今影響深遠。楹聯藝術真正全面成熟是到清中晚期以來,因此不可能跳過這個時間段來說楹聯流派。自清中晚期後,三秦地區一方面繼承余續,另一方面受到時代影響,一批有為人士走向歷史舞台,一改自宋以後西北文化勢弱的局面,三秦地區也是在這時湧現出一批高水平的聯家。我們以2013年10月中國楹聯學會頒布的《歷代聯家推薦名錄》為例,清中晚期以來三秦地區入選聯家就有近二十位,他們自那時起就形成了一個創作群體。在清末名進士吳可讀的信札中也曾提起,當時陝甘府署還以賞聯為一樂事。

傳承性

如前所述,我將三秦楹聯流派形成的時間起點定格在清中期,自清晚期到民國時日漸輝煌。這其中出現一批有影響力的聯家,如孫髯、吳鎮、王傑、安維峻、白遇道、李則廣、成大猷、慕壽祺、于右任、吳宓、黃文中、胡聚五、幸邦隆、安文欽、馮國瑞,一直到霍松林、張過、張舉鵬等。此外,以湘軍為主的外來聯家,長期生活和工作在三秦地區,也為推進三秦楹聯流派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左宗棠、魏光燾、楊昌濬、鄧廷楨、譚嗣同、楊調元、葉昌熾、王學伊、潘齡皋、許承堯、高鏡涵、何元普、邵力子等,均是傳世聯家,至今在該地區影響深遠。

創作風格

任何一個楹聯流派的創作風格,其實都依託於這一地區的社會生活環境,主要則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

自然環境

通常地理學或政治社會學將自然環境分為三個部分,即:地理環境、人口狀況和生存資源。首先是地理環境,該地區大部分屬黃土高原,是古代重要的農耕區域。黃河流域的自然條件,廣闊而又蒼茫,形成了三秦人豪放粗獷,老實堅毅,吃苦耐勞的爽朗性格,這不僅表現在生活習慣當中,同樣也滲透於楹聯創作之中。有人說,“三秦大地的漢子是黃土造就的,是秦嶺造就的,黃土的性格就是他們的性格,大山的性情便是他們的性情。”(《陝西人的性格》)且看陝西韓城司馬祠聯:“剛直不阿,留將正氣凌霄漢;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自乃是這一性情的真實寫照。其次,從人口狀況分析,三秦地域特點明顯,人口多集中於小河流經的黃土區或關中平原,這裡對畜牧和農業的發展都很有利。這些地區往往通過一些包括楹聯在內的文學作品,從不同側面反映著“人——地”關係的和諧統一。從生存資源考慮,雖有“八百里秦川”的沃野,但戰亂和屯墾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逐漸對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形成嚴重破壞,降水稀少,生態脆弱。另一方面,“自北宋以後,關隴地區不再是封建王朝經營的重點,同時也失去了交通中心的地位,使得原本在地域環境上就比較封閉的關隴地區更加封閉,逐漸造就了關隴子民樸實、本分的民風。”(《黃土孕育三秦文化》)無論是否恪守貧窮落後的現狀,簡樸而凝重的生活方式已經融入了三秦人民的血液,這在楹聯創作中也可感受得到。如甘谷石作子墓聯:“梓里訪遺蹤,看空庭草碧,荒冢花殷,何處是唐封宋贊;杏壇親教澤,聽渭水鶯啼,隴山鳥語,此中有化雨春風。”就是這種情懷的具體闡發。所以三秦楹聯的創作風格離不開這地域性,而這種地域性也造就了三秦楹聯大氣、質樸的風格。同時,區域地理的相對封閉性決定了區域文化的古老性和相對獨立性,也較多地繼承、保留了先民文化的獨特性。

社會環境

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是楹聯創作的主要題材,而反過來,社會習慣或社會風俗,對於楹聯創作也起到豐富內涵,加強感染的效果。陝西潼關那副名聯:“華岳三峰憑檻立;黃河九曲抱關來”,若三秦人觀之,豪邁之感發自肺腑,親切之感油然而生;若外地人賞之,雄渾之霸氣,浩瀚之秉性,十四字已然道盡。曲江池寒窯聯:“十八年古井無波,為從來烈婦貞媛,別開生面;千餘載寒窯向日,看此處曲江流水,想見冰心。”陳鋪直言,予人以戚肅之情,猶如那信天游高亢而歌。再看慶陽傅介子墓聯:“萬里虜庭勞漢使;一叢衰草老荒邱。”每讀到此處,便自然想起秦腔,也想用那調子吼出這兩句,那是和著黃土高原的風沙聲,是八百里秦川塵飛揚的慷慨悲歌,恰有清人李星漢“霜清塞北三秋月;風卷河西萬里煙”一聯同做註腳。此外,做為多民族錯雜聚居地,民族交流與融合也豐富了三秦楹聯流派的獨特性。如清代唐成烈題西安清真寺聯:“前顯初傳,肇靈光於聖祖;命先生後,封寶印兮神孫。”便將三秦地區的先民文明與伊斯蘭文明融合交匯,具有十分明顯的地域特色。

人文環境

具體又細分為四個方面,除前面談過的黃土文化,一是先民文化,二是秦文化,三是漢唐文化,而這也是由其地域性所決定。其一為先民文化。黃土高原是公認的人類發祥地之一,這裡有數萬年前“藍田人”的足跡,有踞今七千多年的半坡遺址、八千多年的大地灣遺址。從茹毛飲血的印記到三皇五帝的信仰,從開啟文明的曙光到令人神往的傳說,這片神秘的土地不僅是悠久,更是傳奇。在三秦人心中,無論是夏祖商王,周公秦帝,都流淌著共同的血液,這種文化上的先覺性和自豪感也同樣體現在楹聯創作中。陝西黃陵聯:“拓土建邦,傳四百兆胄裔;開物承務,啟五千載文明”,寶雞神農祠聯:“粒我烝民,使有菽粟如水火;播時百穀,先知稼穡之艱難”,天水伏羲廟聯:“一畫古稱文字祖;萬山都近聖人居”,皆是溯本求源,文字間充溢著優越之感。其二為秦文化。它是賜姓秦人定居並立國於關中之後,依靠西周文明遺存,經過秦統一前五百年勵精圖治而創造的一種獨特地域文化,由於統一的推進,漸而涉及全國,影響後世。隨著秦政權被推翻,秦文化所依賴的政治支柱倒台,雖由文化融合之主體轉為客體,但強有力的影響仍然存在,並且突出體現為“注重實效,不事虛浮,質樸率真,追求廣大,不畏挫折,勇敢頑強”的氣質,對於三秦地區的影響較之其餘文化當屬最深沉之行列。陝西貢院聯:“典重求賢,盪節分持宣漢詔;堂開簽俊,輶軒親到采秦風”,從“采秦風”三字,可見三秦鄉民予之的無限尊崇和嚮往。我們於三秦大地隨處可見秦人的豪爽,秦風的蒼涼,秦俑的悲壯,秦腔的激昂,秦州的古樸,秦川的厚實,是否也可將“三秦楹聯”稱之為“秦聯”呢?其三為漢唐文化。在三秦文化整體之中雖非主導,卻對全國及後世影響最大,無論“大漢文化”或“盛唐文化”,都是以三秦為中心向外呈現輻射狀的文化體系,它既有中外融合,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徵,又有繼承優秀傳統以達到通變求新的民族特質,漢賦之璀璨,唐詩之輝煌,兩朝絲路文明之延續,都為後世楹聯創作給予了無窮生命力。因此,往往評析這一類楹聯時,總是從“恢弘氣象”入手來談其意境。

研究意義

在多元、統一的中華文化母體當中,進行區域性楹聯流派研究,歸納、認知區域性楹聯特色,總結楹聯流派特點,對於推進楹聯文化研究很有裨益。儘管各種流派的創作風格各具特點,但仍有規律可循,而這種規律正是傳統楹聯藝術精神風貌的集中反映;就個別流派來言,只是其所處社會生活環境對創作風格的影響,成為其不同於其他流派的顯著特色。但總得來說,楹聯藝術需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也要明白真正的藝術其實無流派之別。我們需要研究楹聯流派尤其自身的價值和意義,但視野又不能僅囿於此,走不出凡談聯,必要先論流派的誤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