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盛公黃河鐵路一號大橋

三盛公黃河鐵路一號大橋

三盛公黃河鐵路一號大橋是包蘭鐵路線交通咽喉,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三盛公水利樞紐庫區末端,距三盛公水利樞紐閘址2km,左岸是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右岸是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巴拉貢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盛公黃河鐵路一號大橋
  • 地理位置:內蒙古自治區
簡介,結構,歷史,景觀,

簡介

盛公黃河鐵路一號大橋是包蘭鐵路線交通咽喉,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三盛公水利樞紐庫區末端,距三盛公水利樞紐閘址2km,左岸是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右岸是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巴拉貢鎮。
橋址位於河套灌區渠首附近,河道開闊,河床寬深,河寬約660m,主槽寬330m,右岸無堤防工程,左岸與三盛公庫區堤防立交。橋址段為黃河寧蒙防凌重點河段,防凌壓力較大。
三盛公黃河鐵路一號大橋

結構

大橋由鐵道部設計總局設計,解放軍856 1部隊承建,呼鐵分局烏海工務段管理。大橋設計荷載級中-22,地震烈度Ⅷ度,通航標準4級,設計洪水頻率1/100,設計洪水流量7980rri3/s。大橋橋面寬5.8m,主跨12孔,跨徑55m,主跨總長660m。上部結構採用下承式鋼桁架;下部結構混凝土雙柱式橋墩,高樁承台,鑽孔灌注樁基礎。

歷史

橋長682.5m,於1954年4月開工建設,1958年9月竣工通車。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被稱為“萬里黃河第一閘”,是河套灌區的引水樞紐龍頭工程。後套平原是沿黃河形成的一塊由耕地、草原和荒灘相間組成的平原,為內蒙古的糧倉,蒙語稱這裡為包爾套海,意為“紫色的河灣”,古代就有引黃灌溉的歷史。

景觀

20世紀60年代,在巴彥高勒黃河上建成了這座大型水利工程一 —三盛公水利樞紐。40多年來,它通過180多公里的總乾渠和40多條大小乾渠,把黃河水送往各個灌區,大大提高了這裡的糧食產量,發揮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攔河閘全長300多米,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成為八百里河套獨特的人文景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