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濕地

三江濕地

三江濕地位於黑龍江烏蘇里江交匯處,境內大小河流50多條,湖泡 200多個,江心島26個,沼澤遍地,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是我國東北端一塊面積最大、原始風貌最典型的低地高寒濕地,也是東北亞鳥類遷徙的重要通道、停歇地和繁衍棲息地。圍繞三江濕地,以沼澤濕地為主要保護對象形成了三江自然保護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江濕地
  • 位置:黑龍江及烏蘇里江交匯處
  • 東經:133°43′20″--134°46′40″
  • 總面積:198089公頃
  • 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
  • 北緯:47°26′--48°22′50″
自然環境,生物資源,生態特徵,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系統的生態脆弱性,生產力高效性,效益的綜合性,生態系統的易變性,開發保護,發展概況,環境問題,政府對策,保護成果,生態功能,擴展知識,管理狀況,

自然環境

三江濕地位於黑龍江省撫遠市同江市境內,距離哈爾濱約400公里,地處我國的最東北角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流的三角地帶。地理坐標為東經133°43′20″--134°46′40″,北緯47°26′--48°22′50″。總面積198089公頃。三江自然保護區地處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流的三角地帶,屬低沖積平原沼澤濕地,為三江平原東端受人為干擾最小的濕地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也是全球少見的淡沼澤濕地之一。區內泡沼遍布河流縱橫,自然植被以沼澤化草甸為主,並間有島狀森林分布,均保持著原始自然狀態。保護區內特殊的自然環境,良好的植被和水文條件為各種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和繁衍場所,三江保護區的建立,對於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並為東北地區的氣候調節,水源涵養洪澇災害控制及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時本區與俄羅斯的三個保護區相鄰,在國際合作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生物資源

三江平原有中國最大的淡水沼澤濕地,面積為156萬多公頃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從高等植物到低等植物有1200多種。其中喬灌樹種有100餘種,苔蘚植物有260多種,蜜源植物和較有經濟價值的植物近300種,蕨類植物31種,種子植物700多種。國家保護的野生植物15種,主要有紅松、興凱松、野生大豆、黃檗等。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有鳥類270多種,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如丹頂鶴、白鶴、白尾海雕、東方白鸛等50多種。有野生魚類87種,其中最為名貴的有施氏鱘達氏鰉、大馬哈魚等魚種。國家重點保護獸類14種,主要有東北虎、紫貂、馬鹿、黑熊、棕熊等。在20世紀50年代,這裡人煙稀少,荒原茫茫,是野生動物的天堂,一片水豐林美、鳥鳴魚躍的原始景象。
據初步調查,共有脊椎動物291種,其中獸類5目12科37種,鳥類15目167種,爬行類2目3科5種,兩棲類2目2科5種,魚類9目17科77種,列為國家一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白鸛、丹頂鶴,白尾海雕等9種,列為國家二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大天鵝、白枕鶴、雷鳥、水獺、猞猁等32種。區內野生植物資源也比較豐富,有高等植物近500種,其中野大豆、黃鳳梨、水曲柳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

生態特徵

系統的生物多樣性

由於濕地是陸地與水體的過渡地帶,因此它同時兼具豐富的陸生和水生動植物資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單一生態系統都無法比擬的天然基因庫和獨特的生境,特殊的水文、土壤和氣候提供了複雜且完備的動植物群落,它對於保護物種、維持生物多樣性具有難以替代的生態價值。

系統的生態脆弱性

濕地水文、土壤、氣候相互作用,形成了濕地生態系統環境主要素。每一因素的改變,都或多或少地導致生態系統的變化,特別是水文,當它受到自然或人為活動干擾時,生態系統穩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破壞,進而影響生物群落結構,改變濕地生態系統。

生產力高效性

濕地生態系統同其它任何生態系統相比,初級生產力較高。據報導,濕地生態系統每年平均生產蛋白質9g/m2,是陸地生態系統的3.5倍。

效益的綜合性

濕地具有綜合效益,它既具有調蓄水源、調節氣候、淨化水質、保存物種、提供野生動物棲息地等基本生態效益,也具有為工業、農業、能源、醫療業等提供大量生產原料的經濟效益,同時還有作為物種研究和教育基地、提供旅遊等社會效益。

生態系統的易變性

易變性是濕地生態系統脆弱性表現的特殊形態之一,當水量減少 以至乾涸時,濕地生態系統演潛為陸地生態系統,當水量增加時,該系統又演化為濕地生態系統,水文決定了系統的狀態。

開發保護

發展概況

黑龍江三江自然保護區被國際濕地局批准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至此,保護區自1993年籌建以來,10年上了三個台階,成為在國內外頗有影響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
20世紀後半葉三江平原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雖然為國家糧食供應做出了貢獻,但大片濕地遭到破壞。為拯救中國這塊唯一保持原始面貌的淡水濕地,許多人士四處奔走呼籲,1994年,黑龍江省政府批准建立了“黑龍江三江省級自然保護區”。1995年又批准建立了“黑龍江三江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保護區工作人員風餐露宿踏查濕地,確定權屬,劃定界限。最終沿黑龍江、烏蘇里江闢建了總面積19.81萬公頃的濕地保護區,其中核心區6.6萬多公頃,緩衝區近3萬公頃,實驗區10.4萬多公頃。
2000年4月,三江自然保護區被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起了科研辦公綜合樓,購置了大批科研設施和森林防火設備。之後,保護區又被國際濕地局批准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加入世界保護區行列,為爭取國際援助創造了良好條件。保護區接受國際中國濕地(GEF)項目資助的自動化辦公設備、攝像機、衛星定位系統、巡護艇等18台套,進一步增強了保護區的功能。

環境問題

濕地水質污染嚴重。治理保護前,三江平原現有大小工礦和鄉鎮企業7700多個,年排工業廢水1.43億噸,生活污水0.56億噸。烏裕爾河沿岸有8個鄉鎮、541個工業企業,它們所產生的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沒有經過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中,造成濕地污染,水環境惡化,水生動物大量死亡,野生動物減少,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丹頂鶴、白鶴等珍稀鳥類的數量已明顯減少,冠麻鴨等已經絕跡,三江平原鱘、鰉等名貴魚類資源大幅下降。撫遠縣曾是黑龍江省的天然大漁場,現已嚴重衰退,產魚量僅為上世紀60年代的幾十分之一,過去一網能打300多條大馬哈魚,而今日只能打3~4條。
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近幾十年來,由於人口的迅速發展,以及人類對資源的掠奪式經營,使得世界範圍內生態系統退化及生念環境惡化,這已成為威脅人類生存及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子。濕地作為界於陸地和水體間過渡的一種特殊生態類型,是一種多功能的生態系統,其與陸地、大氣圈、水圈作用的絕大部分生物地球化學通量有關,在維護區域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由於氣候變遷和人類活動的增強,全球濕地面積正經歷一個迅速減少的過程,從而對生態環境產生較大的影響。
三江平原是由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沖積而形成的低平原,是我國最大的沼澤濕地集中區,也是世界最重要的濕地之一。由於建國幾十年來的大規模過度開發,濕地面積已大量減少,土地沙化從無到有、水土流失日趨嚴重、氣候惡化,旱澇頻仍、生物多樣性銳減、環境污染與日俱增。

政府對策

三江平原濕地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恢復和可持續利用,既是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改善黑龍江省及東北亞生態環境,建設生態農業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履行有關國際公約和政府間雙邊協定的需求。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論證了濕地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論述了濕地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基本原則及目標,分析了濕地資源可持續發展各種影響因素。對三江平原濕地生態系統政府管理、政策導向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進行了探討,進行了三江濕地資源保護性開發模式的研究。提出濕地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指導思想,目標和工作原則。對三江平原濕地資源可持續發展進行長遠規劃,推出三江平原濕地保護、恢復與可持續發展的方案設計,認為應在科研與綜合的規劃研究、建立強
有力的政府管理部門與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公眾保護意識、開展濕地社區共管、生態旅遊、發展生態安全型農業、推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為濕地保護工作的決策者提出了一個合理化的建議。
三江濕地三江濕地
黑龍江省政府、省政協對三江平原濕地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給予了高度重視。2002年和2004年,省政府、省政協分別組織專家對全省的濕地進行了調查,提出了保護濕地的具體意見。當地墾區早在1999年就決定全面停止開荒,然後又實施了退耕還林、還濕、還荒。但仍有人明目張胆地在濕地里開荒。撓力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和烏蘇里江濕地自然保護區因此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壞。代管烏蘇里江自然保護區的程科長指出,2004年10月至2005年6月有人開墾保護區濕地2700畝,現已種上大豆。當地環保局的同志曾對此人開荒行為進行了制止,但毫無效果,因為他們無權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當地環保部門的同志說,按照執法程式,應該由當地自然保護區管委會執行,但烏蘇里江濕地自然保護區只由八五九農場環保科長程顯友一個人代管。一個人管3900公頃濕地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由此暴露出濕地管理的問題。八五九農場的張場長說,“濕地形成要上萬年的漫長時間,看著濕地被開墾真叫人心疼啊!保護濕地我們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2007年8月29日美國紐奧良的颶風災難給我們提供了有關環境的慘痛教訓,颶風“卡特里娜”導致紐奧良這座海濱城市全面摧毀,經濟損失慘重。能幫紐奧良對付暴風雨的緩衝帶——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濕地被開發商不計後果地開發破壞了。紐奧良或許是美國的不可持續發展——因破壞環境而最終帶來高昂代價的人類活動最觸目驚心的例子。此事使我們聯想到三江平原濕地的狀況,如果還肆意破壞,不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挽救,會出現什麼樣的結局呢?三江平原肆無忌憚的大規模開發也是一種不可持續發展的實例。保護三江平原濕地不應只停留在口號上,全社會的每個人都應行動起來,使三江平原濕地不再重演大開發的悲劇,依法治濕,嚴懲開荒者,打開堤壩,放開河流使濕地不再乾枯,讓我們的濕地不再哭泣。

保護成果

三江平原經過50餘年的開發建設,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的開發,使濕地面積銳減濕地功能下降,水質受到污染,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以風蝕為主的水土流失日益加劇。對策是加大濕地的保護力度,實施水質改善工程,加強濕地監測網路建設和基礎設施及管理隊伍建設,注重國際交流和廣泛的宣傳教育。
歷經數年,區內基本遏制了亂開濫墾、亂砍濫伐、亂捕濫獵的不法行為,濕地得到了明顯恢復和保存,生物的多樣性更加顯現。多年不見的荷花又在濕地湖泡里綻放,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東方白鸛、丹頂鶴等逐年增多,特別是發現了多年不見的珍禽中華秋沙鴨。如今,在三江濕地保護區,雁鴨、鴛鴦成群結隊在水中嬉戲;丹頂鶴、金雕等搏擊長空;馬鹿、狍子在草地上奔走覓食;濕地中的大片小葉樟草在風中沙沙作響,為濕地增添了生機與活力。一位當年參加開發三江平原的老人,站在濕地中深情地感嘆:北大荒的原始風貌又回來了。

生態功能

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闊眾多的濕地具有多種生態功能,蘊育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被人們稱為“地球之腎”、物種貯存庫、氣候調節器,在保護生態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以及發展經濟社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濕地是蓄水調洪的巨大貯庫。每年汛期洪水到來,眾多的濕地以其自身的龐大容積、深厚疏鬆的底層土壤(沉積物)蓄存洪水,從而起到分洪削峰,調節水位,緩解堤壩壓力的重要作用。全國天然湖泊和各類水庫調洪能力不下2000億立方米。長江22個通江湖泊儘管面積銳減,容水量仍達600多億立方米,洞庭、鄱陽兩湖蓄洪能力不少於200億立方米,對於調節長江洪水、消減洪災依然起著關鍵作用。同時,濕地汛期蓄存的洪水,汛後又緩慢排出多餘水量,可以調節河川徑流,有利於保持流域水量平衡。
濕地是重要的水源地濕地之水,除了江河、溪溝的水流外,湖泊、水庫、池塘的蓄水,都是生產、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據估算,我國僅湖泊淡水貯量即達225億立方米,占淡水總貯量的8%。某些濕地通過滲透還可以補充地下蓄水層的水源,對維持周圍地下水的水位,保證持續供水具有重要作用。
濕地是生態環境的最佳化器大面積的濕地,通過蒸騰作用能夠產生大量水蒸氣,不僅可以提高周圍地區空氣濕度,減少土壤水分喪失,還可誘發降雨,增加地表和地下水資源。據一些地方的調查,濕地周圍的空氣濕度比遠離濕地地區的空氣濕度要高5%至20%以上,降水量相對也多。因此,濕地有助於調節區域小氣候,最佳化自然環境,對減少風沙乾旱等自然災害十分有利。濕地還可以通過水生植物的作用,以及化學、生物過程,吸收、固定、轉化土壤和水中營養物質含量,降解有毒和污染物質,淨化水體,消減環境污染的重要作用。
深遠意義
三江平原濕地是我國三大濕地之一,其面積為1.52萬km2,占黑龍江省濕地總面積的74%,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撓力河流域、別拉洪河流域、穆興平原、嘟嚕河流域。從世界範圍來看,三江平原濕地是很多國際遷徙鳥類的必經之地和繁殖基地,擁有豐富的動植物、魚類和水資源,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這裡有大量瀕危的稀有物種,還有豐富的資源物種,如東方白鸛、丹頂鶴和興凱湖赤松等。三江保護區的建立,對於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並為東北地區的氣候調節水源涵養,洪澇災害控制及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江濕地三江濕地
1971年在拉姆薩爾通過了《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簡稱《濕地公約》),該公約將濕地定義為:“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或鹹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中國對沼澤、灘涂等濕地研究具有豐富的積累,在實踐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濕地分類系統,通常認為“濕地系指海洋和內陸常年有淺層積水或土壤過濕的地段。”儘管濕地的概念尚無統一,但它們有一共同特點:從不同的角度認為濕地是一種特殊的生態系統,該系統不同於陸地生態系統,也有別於水生生態系統,它是介於兩者之間的過渡生態系統

擴展知識

濕地是大地的“腎”,是保持生態平衡、調節氣候的寶地,是多種瀕危物種重要的繁殖地和棲息地。
三江濕地三江濕地
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在我們人類生存的漫長過程中,它們與人類的生存、繁衍、發展息息相關,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食物資源。而人類為了生存,大
量地圍湖、海造田,大量地砍伐森林,將沼澤地視為荒地,破壞性地開發,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豐富的生物資源和生物生產力,使森林和濕地涵養水分、蓄積洪水、調節氣候等功能急劇下降,沙塵暴、荒漠化等一系列問題正困擾著我們,如果人類不及時警醒,我們的生存環境、可持續發展乃至整個國家的生態安全將遭受巨大威脅。

管理狀況

保護區與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大赫黑契爾國家自然保護區於2002年7月2l—26日在黑龍江省撫遠縣召開兩區共同聯合保護烏蘇里江下游流域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並制定了2002-2003年兩區聯合保護行動計畫。兩區共同組織專家和保護區工作人員對兩區內珍稀物種分布情況、種群數量,一些物種的增長、減少趨勢進行考察,並研究討論切實可行的科研手段,拯救瀕危物種使其呈良性發展。將每年6月9日定為中俄兩區合作宣傳紀念日,各自宣傳對方保護區的情況。2003年6—8月份中俄兩區組織專家聯合考察黑龍江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維管植物種數及分布情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