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古鎮

三江古鎮

三江古鎮,距巴中城區23公里,因巴河、茶壩河、恩陽河三條河在此交匯而得名。該鎮自然景色優美,還有獨特的民族風情-侗族習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江古鎮
  • 地理位置:阿壩藏羌自治州汶川縣南部三江鄉境內
  • 占地面積:188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8:00-17:30
  • 景點級別四川省AA級旅遊區
  • 得名:因巴河、茶壩河、恩陽河三河交匯
  • 所屬地區:中國 四川
地理環境,風俗習慣,

地理環境

三江古鎮,距巴中城區23公里,因巴河、茶壩河、恩陽河三條河在此交匯而得名。近年來該鎮依託這方水源,加快小城鎮建設,發展漁業、蠶桑、蔬菜三大產業,帶動了農村經濟發展。
三江古鎮
本著“小城鎮 大戰略”思路,三江鎮黨委、政府精心編制該鎮發展規劃,拉大集鎮框架,場鎮面貌大變。近年來多次被市區授予環保先進單位稱號,2008年被省政府授予“環境優美小城鎮”殊譽。
三江鎮先後吸引了成都雷華公司、涪陵榨菜廠、巴中市永益繭絲綢公司、巴中市港監造船廠、砂石廠、蚊香廠等近20家民營企業到三江投資落戶,引資1500多萬元,帶動農民就近務工120人。目前,全鎮共有投資超十萬元的工業項目12個,總投資約700萬元。
三江鎮黨委、政府重點發展“漁、蔬、蠶”三大特色產業。全鎮漁業捕撈從業者達160多戶,大河網箱養魚48家,漁業年產值超千萬元。利用得天獨厚的沿河沖積肥沃土壤種桑養蠶,形成3000畝的桑帶,年平均產繭10萬公斤,收入156萬元。遠近聞名的“地磙子”黃瓜已被申請註冊為“安適”牌綠色蔬菜產品,現擴展到1000餘畝。
三江水鄉2004年被評為四川省AA級旅遊區。
三江古鎮

風俗習慣

三江·侗族習俗
【印象】:
三江不僅有醉人的自然景色,還有獨特的民族風情,熱情、好客、友好是侗人的待客之道。三江更享有“百節之鄉”的美譽,從年頭到年尾,民族節日不斷,各種民俗活動豐富多彩。蘆笙節、花炮節、大歌節、龍舟節、烏飯節、鬥牛節、新禾節等風情濃郁的民族民間節日貫串在三江各族民眾的生產、生活之中。被稱作“東方橄欖球”的搶花炮、萬人矚目的划龍舟、充滿神秘色彩的“抬官人”、賞心悅目的大歌賽、緊張刺激的鬥牛、別開生面的南瓜仗……多姿多彩的節慶民俗活動組成了一條色彩斑斕的侗族文化長廊。
【花炮傳說】:
相傳清朝年間,當地的一個侗族老漢在山上幹活,晴朗的天空突然“轟”一聲響,隨後,一個五色的小圈落到身邊,於是他便撿回家。這一年,老漢所在的整個寨子吉祥平安、五穀豐登、人畜興旺。訊息傳開,人們都將其視為吉祥之物。每到三月初三,當地人便照樣仿製一個五色小圈,借用火藥的威力把小圈衝上天,形同從天上掉下來,於是人們紛紛去爭搶,希望搶來一年的好運,慢慢地就形成了傳統的花炮節。
【三月三富祿花炮節】:
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人們都會趕到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鄉參加花炮節,富祿鄉被譽為“中國侗族搶花炮之鄉”,這裡舉辦的花炮節規模最大,名聲最響,至今已經連續舉辦了124屆。每逢節期,數十支花炮隊集聚於此,四面八方的人群蜂擁而至,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攝影愛好者、旅遊團隊及國外遊客也慕名而來,爭睹侗族搶花炮的風采。就連企業、商家、小商小販也抓住這個極好的機會趕來做生意。河灘上,蓋起了連綿數里的帳篷,臨時交易攤點一個連著一個。人們穿梭其中,選購生產物質、生活用品,摩肩擦背,煦煦嚷嚷,儼然成了一個物質交流的大集市。
【搶花炮】:
花炮節上最著名的活動是被譽為“東方橄欖球”的搶花炮。花炮是用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置於炮頂端,然後點燃火藥推動炮身,把鐵環衝上高空,待花炮落地,各村寨花炮隊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俗傳誰搶得花炮,他和所在的寨子在這一年就會人財兩旺,幸福安康。因此搶花炮時個個奮勇,人人爭先。搶到花炮的人,在隊員的保護和相互配合下,迅速向得勝門跑去,把鐵圈交到裁判手中,才算贏。花炮分為頭炮、二炮、三炮,頭炮象徵“吉祥如意”;二炮象徵“風調雨順”;三炮象徵“五穀豐登”。分別獎勵數量不等的豬、羊、魚、酒等。獲勝者抬著炮台、獎品,高舉獎旗,四處巡遊。一路蘆笙響亮,鞭炮轟鳴,熱鬧非凡。
【送親】:
初三送新娘回門,是當地侗族婚禮最隆重的儀式之一。一大早,娘家就派幾個姑娘來接嫁衣,先選出一兩件衣服壓在新郎的衣箱底,留作紀念,其餘送來的嫁衣全部要接回娘家。新郎家要準備紅豬一頭及酸魚、酸肉、糍粑、米酒等禮物,組織幾十人的送親隊伍送新娘回門。良辰一到,鞭炮齊鳴,送親隊伍出發了。接嫁衣的姑娘走在最前面,新娘在隊伍中間,前後有伴娘陪伴。新娘和伴娘穿戴一樣,新娘手拿一件侗帕或者布袋以示區別。一路上,送親隊伍浩浩蕩蕩,圍觀的人群熙熙攘攘,成了侗鄉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講款】:
“款”在侗語中的含義即法律條文,指的是侗族的民族法典。由於侗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過講款,把法律條款用詩歌的形式在口頭上保存下來,這樣就把法律帶進了文學領域。侗族是一個精於詩歌藝術的民族,枯燥無味的法律條文一到侗族人民口中,竟變成了形象生動、優美動聽的文學作品。古時,“款”是侗族對外禦敵,對內保持團結、維持社會安定和道德風尚的神聖法典。今天,講款則成為侗族宣傳法制、村規民約的極好形式。
【鬥牛】:
侗家喜歡鬥牛,有許多村寨都飼養著鬥牛(以水牛為主,也有用黃牛相鬥的)。過去鬥牛專由“牛宮”關養,由宗族中的各家各戶輪流關管或專人關管,此鬥牛即屬此宗族所有,象徵著宗族的力量去“參戰”。現在,宗族鬥牛已變為一家一戶的鬥牛。因此,鬥牛的數量也就比過去多了。在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鄉平流、八協一帶,每年農曆八月十五至十六日為鬥牛節,將近百頭牛參加爭鬥,一對斗罷又換一對,整整兩天賽事不停。牛若取勝,眾人為它披掛紅榜,燃放鞭炮,以表示慶賀,主人也跟著名聲遠播。敗者,常有人給其主人敬送鐮刀、草鞋,意為鼓勵其主人以後多割嫩草餵牛,儲蓄力氣,來年奪魁。
【百家宴】:
百家宴,是侗族團結友愛和極富凝聚力的象徵,也稱合攏飯。村寨互訪或有特別尊貴的客人來訪時,全村各戶各自提來酒菜,大家或開壇取酸魚酸肉,或殺雞殺鴨,或炒豬、羊、牛肉;酒有甜酒、泡酒、燒酒;飯有粘米飯、糯米飯、糍粑、小米粑。總之,各家各辦,五花八門,酸甜苦辣,樣樣俱全。百家宴一開始,先由家長、族長、寨老端上酒杯,簡單講幾句懷念和感謝的歡迎詞,宴會就開始了。喝酒一般都要喝“交杯酒”和“轉轉酒”表示親熱。“轉轉酒”,也稱團圓酒,即每人各喝鄰座酒杯中的酒,全席同時舉杯共飲,氣勢親切、熱情,充滿人間樂趣。吃菜要吃“轉轉菜”,每家菜碗都轉過去,人人都能吃到。如今,“百家宴”已成為三江民族風情旅遊的主要特色內容之一。
【踩新橋】:
風雨橋竣工時,要舉行盛大的踩橋慶典儀式。在橋上鋪上一匹紅布,由一德高望重的老者“仙人”率領村上的眾位老人先走過橋。“仙人”每走一步,放一個銀圓,並講一句彩話。其他眾位老人附合著重複“仙人”講的彩話。老人踩在象徵彩虹(天上飛龍)的紅布之上,象徵騰雲駕霧。當他們走下橋來,便一齊高呼:“我們騎著飛龍,把天上仙人請到村上來囉!”這時,鐵炮聲、鞭炮聲、蘆笙聲、吹呼聲,在橋的四周中響起。於是,本村的男女老少,外村和遠地趕來參加慶賀的人,排成長長的隊伍,一起來踩橋。據說,踩新橋老年人可以延年益壽;青少年可以長身體長智慧,沒有生育的婦女,則可以懷上龍鳳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