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擊

三段擊

三段擊是十六世紀所出現的一種火繩槍戰術,在當時火槍無法連續射擊的情況下,這種戰術彌補了火槍射擊速度慢的缺點。在明朝和日本都出現過三段擊的記載。

這種射擊方法在連發火器未發明時是一種快速持續有效的射擊方法。後又在歐洲演變成六段,九段。開始了線列步兵時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段擊
  • 時間:十六世紀
  • 性質火繩槍戰術
  • 特點:彌補了火槍射擊速度慢的缺點
  • 創始人:織田信長,沐英,腓特烈
明代的三段擊,日本的三段擊,作戰方法,優勢,

明代的三段擊

根據《明史》記載,明朝初期平定南方(雲南)的將領沐英首先在使用火器對付叛軍大象等野獸兵種時有感於火藥裝填速度太慢而改進的一種戰術射擊方式。具體是由三人為一個小組,先由最前面的火槍手射擊,然後退至隊伍後方專心裝填彈藥,由第二名士兵上前開火。三人交替裝彈、開火,使原本射擊一次需要一分鐘甚至更久的火繩槍效率提升三倍!近似於歐洲的半迴旋戰術。
明朝火槍兵三段擊明朝火槍兵三段擊

日本的三段擊

日本戰國時期,長篠合戰織田信長的鐵炮(火槍)隊以三段擊的方法擊敗了武田勝賴騎兵也是其中一例。他首先安排三千名火槍手在陣前安置防馬柵,然後安排士兵三個人一組,讓其中射擊精度最高的士兵充當射手,其餘兩個則負責槍彈和火繩的裝配工作。
在射手射擊之後,由第二名士兵接過火槍並從前端裝入火藥,搗實之後裝入槍彈。第三名士兵同時從後方調整火繩的位置,將扳機移至原位,然後把火槍遞給射手,從而實現不間斷射擊。

另外,也有大久保忠世率領小隊火槍兵在濱松圍城戰中騷擾武田軍的說法。將軍隊分為四支,每喊一次口令,其中一隊就一齊開火,然後裝彈,從而造成己方有大量火槍兵的假象。
長篠之戰長篠之戰

作戰方法

當時火繩槍雖然比弓弩威力大,但是火槍射擊完後要經過放入火藥,放入鉛丸(當時真正的子彈並沒問世,有的國家甚至用隨處可見的石頭),從槍管下抽出通條,搗實鉛丸和火藥,在點燃火繩瞄準敵人,射擊完後偶爾要清理槍孔,(若是使用燧發槍則除了瞄準,幾乎可以省去這段時間)所以放一槍大約要一分鐘,(燧發槍則為半分鐘,熟練的只要15秒左右,而且雨天也能使用)而射擊完後的間隔近距離作戰的敵人就會衝鋒(尤其是騎兵),而火槍隊會受到很大的損失。所以西方國家就想出了一種戰法,火槍隊先分三排,第一排射擊完後第二排射擊,第二排射擊時第一排和第三排交換位置,到後方裝添火藥等,第二排射擊完後再第三排射擊,第二排同開始的第一排交換位置,補充彈藥,第三排射擊完後再由第一排射擊,這樣一來間隔的時間大大的縮短了。
火繩槍火繩槍

優勢

前期的火繩槍兵用此戰法可以連續不斷的打擊敵人的士氣,並且可以驚嚇敵人騎兵的馬匹,在中世紀時被封建騎士們所畏懼。而到了燧發槍的問世時,由於對各種天氣的適應性(雨天或下雪天可使用)以及裝填的迅速和便捷(燧發槍可省去點燃的程式,減小了發射失敗的幾率並縮短了發射時間) ,燧發槍搭配三段擊戰法可以有效地打亂敵人的陣型並且給敵人造成大量的傷亡。因此火槍也逐漸在軍事舞台上成為主角,加速了西歐封建勢力的滅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