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東和鄉;1958年,屬南天門公社鹽田大隊;1979年,屬深圳市羅湖區鹽田公社;1983年,屬沙頭角管理區鹽田街道;1990年,屬羅湖區鹽田街道;1998年,屬鹽田區鹽田街道明珠社區。
人口民族
世居村民均為何姓。據《何氏宗譜》記載,清初何姓先祖從揭陽縣河婆村遷至龍崗坪地屯梓圍;清康熙年間從龍崗坪地遷至三村老圍。
2015年末,戶籍人口180人,其中男性98人,女性82人;80歲以上5人,最年長者95歲(男);實際在村人口6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23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5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50人,主要分布在英國、荷長、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經濟發展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甘蔗、番薯、花生等。1993年,村民集資成立深圳市裕泰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營業收入1688萬元,人均分紅69.52元。現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金融投資、集體經濟分紅等。村中有1棵樹齡100年的龍眼樹和1棵樹齡90年的假蘋婆,均為國家三級古樹。
明珠大道、深鹽路、北山道經過該村。1970年通電,1980年通自來水,1988年通電話,1990年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1996年通網際網路。村中有籃球場、新圍公園、社區活動中心、社區圖書室,為村民們提供學習、文化娛樂及健身活動場所。
1986-1990年,國家規劃土地,給每家每戶劃分150平方米宅基地,按規定建房屋兩層半;1990-1998年,不少村民將老屋推倒重建,樓房建至三到四層;1998-2003年為新一輪建造高潮,村民房屋已建至五到六層,居住條件得到較大改善。
歷史文化
村中存有《何氏宗譜》,何姓族人於20世紀80年代重新修纂,分為序言、宗規、字據、服制、圖說、傳志、世系、其他8個部分,內容包括修譜意義、姓氏源流、修譜過程、修譜人名目等。
現存6排約40間客家民居,建於清末民初,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呈排式分布,每排間有巷道隔開。一般以二開間為一單元(也有五開間兩門兩戶即一個兩開間的單元房加一個三開間的單元房組成),山一門樓、一天井、兩廂房、一正房組成。清水磚牆,條石砌牆角,四斗式門,石門框;天井兩側為廂房,廂房為左右向兩面坡瓦頂。正房兩側設次間,並有門相通;硬山頂,平脊,兩面坡,灰瓦覆頂。近些年改建、擴建的很多,多為三門三戶獨立單元現保存完好,仍有人居住。
現存老圍門樓,始建於清末,重建於1970年,位於村落東南面。門樓平脊,兩面坡,灰瓦覆頂;雕刻有龍、麒麟、牡丹,屋檐上有精美雕花。該門樓是整片民居的重心,其位置與造型、裝飾都非常突出,門樓上方有“耀祖榮宗”匾額,大門兩邊有楹聯“後枕梧山八面崗巒皆拱秀;前臨滄海四方江漢共朝宗”。
尚禮祖祠(何氏祠堂),始建於清末,重修於1982年,位於二村老圍內,老圍圍門後縱巷道左側的第二排正中。為紀念何姓第二十一世祖何尚禮而建。祠堂三開間,由一門樓、一天井、兩廊房、一後堂組成;面寬10.3米,進深9.1米;二合土夯築牆體,條石砌牆角。凹斗式門開於正中,石門框,門額石匾刻“尚禮祖祠”,大門兩邊有楹聯“七房日熾;盛業雲蒸”,檐壁有人物、山水彩繪。門樓平脊,兩端加博古飾,兩面坡,灰瓦覆頂,木雕花草封檐板。門內天井兩側為廊房,廊房內檐壁有彩繪,有拱門通後堂。後堂門兩側牆上設石雕窗權,前檐下有木雕花草封檐板,並設木雕掛落。兩側次間有拱門通向明間。次間後部有閣樓。堂內明間檐壁有花草、人物故事、詩題彩繪。脊杭上雕刻有花草後堂為硬山項、平脊,兩端加博古,兩面坡,灰瓦覆頂。三村老圍、三村嚇圍、二村新圍共用該宗祠,村民逢節日祭祖。
該村保留著許多傳統客家民俗,有舞麒麟、吃開年飯、拜山、客家嬌俗等。其中麒麟舞被列人鹽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三代傳承人分別為何鐵橋、何集輝、何思業。
舞麒麟是客家人從北方帶到南方的一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以鑼鼓、瑣吶伴奏,具有長江北部地區花會的風格,與廣東嶺南音樂不同,是客家人世代相傳的藝術形式。舞麒麟集歌、舞、樂於一體。
春節期間,麒麟隊入村上街挨家挨戶恭賀新年。然後,開棚舞麒麟,先舞麒麟調。麒麟調的主要內容是采青。舞麒麟的步驟有麒麟出動、拜四方、拜師傅、游花園、尋青、麒麟打磕睡、踢青、吃青、麒麟吐玉絲、大歡喜、敬禮、收鑼。
每年重陽節,村民先拜祭太公山,然後去祖墳地拜祭祖先,一般提前上山清理祖先墳墓周圍的雜草,再按照輩份拜祭祖先。
三村老圍的鹽田山歌被列入鹽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兩代傳承人分別為吳標、吳正財。吳正財創編的客家山歌多為4句和5句的七字型,第一、二、四句押韻,大多一字一音,偶爾一字多音。根據內容不同,一首山歌可分多個小節。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等,題材以漁農生活為主,反映出濃郁的深港兩地的區域特徵。曲調抒情奔放、細膩纏綿,語言樸實而不失技巧與功力。以前山歌藝人以口口相傳為主,近年來,逐漸有人整理記潛填詞,以現代教學方式進行傳承。
三村老圍的峨嵋自眉派武術被列人鹽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兩代傳承人分別為何鐵橋、何集輝。何集輝1934年隨師傅何鐵橋學舞麒麟和武術,20世紀50年代初何鐵橋返回原籍定居,何集輝任教練,60年代初期該項活動完全中斷改革開放後,這項藝術得以復甦。1987年,68歲的何鐵橋遷回鹽田定居,何集輝以及原有隊員,繼續隨其學舞麒麟。
現有年青隊員32名,但無武術表演。白眉拳是以五行修煉的拳術,金木水火土配變步、氣、身、手、神,“似剛實柔,似柔實剛,剛柔並用”,內煉陰勁功,外練陽勁力。該村現流傳的峨嵋白眉派武術中的拳術為“五門掌”“九步推”“大小十字”“鐵門鑽”“八而風”;棍術為“王龍棍”“五尖棍”“兩頭棍”等,觀賞性強,且有強身健體的作用。該項目參加歷屆社區文化藝術節演出和歷屆鹽田區晨晚練點精彩節目展演。
該村主要人物有何明發(1922-1944),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戰士,1944年日軍在寶安八區馬屎鳳坳放火燒山圍捕游擊隊,何明發在此次戰鬥中犧牲。
2005年,該村被列入深圳市整體搬遷建設規劃,改造面積約2.9萬平方米。截至2015年末,項目正在建設中。